相信90%以上的人是因为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才知道《辛德勒的名单》的。当然,我也不例外。作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当年我看了不下三遍。近日拜读完这部电影的文学原著,我仍然被深深震撼到。故想对观后感与读后感的不同之处做一番简要评述 。
首先要肯定的是,《辛德勒的名单》在电影史上的地位,要远高于原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辛德勒的名单》一直被誉为全球最成功、最具有影响力的电影之一。当然,其文学原著虽然稍逊一筹,但也绝对不差。因为该文学作品是1982年的布克奖获奖作品,更是作家基尼利最重要的代表作。据说全澳大利亚只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与基尼利可以单靠写作为生(译者在译后记中这么描述)。
喜欢读书的人总是认为书永远比电影、电视要好。持反向观点的人则认为读书并不是提高文化和知识的唯一途径,只不过书籍被视为文化和知识的象征,而电影、电视则代表娱乐与休闲。
我认为二者都没错。但即便如此,如果有时间的话,再好的电影电视看完后,也应该去读一遍原著。因为当你读完原著后,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片长有三个多小时。可即便是三个多小时,也不可能把一本五百页的书全部包罗进去。电影就算是完全忠实于原著,不做任何情节上的改编,也一定是围绕主线展开的,一定会缺失大量内容与大部分的语言。
读书并不比看电影、看电视更能让人变聪明,但一定会让人思考更多。
读完《辛德勒的名单》,我首先不得不佩服犹太人天生的经商头脑。不应该说读完,读到一半就让我佩服了。
如果说奥斯卡·辛德勒,作为一个德国人,从家乡来到波兰的克拉科夫,打算利用二战发一笔横财,是轻而易举、理所应得的话。那么作为波兰的犹太人,此时此刻的大环境对他们而言可谓是灭顶之灾。生存尚且困难,又如何寻找财路?但是犹太人真做到了。
普费弗伯格,一个“辛德勒幸存者”,在书中刚开篇的时候就向读者展示了他的生意头脑。辛德勒初来驾到克拉科夫时,普费弗伯格就是辛德勒购买奢侈品(珠宝、丝绸、家具)的重要渠道之一。而这些奢侈品,辛德勒都不是正规渠道买来的,都是在克拉科夫的黑市买来的。换句话说,即便在纳粹德国高压统治下,克拉科夫的黑市仍然蓬勃发展,像普费弗伯格这样的犹太小生意人比比皆是。
再反过来说,辛德勒作为德国人,战争期间发横财就真的轻而易举吗?恐怕也不见得。奥斯卡·辛德勒的德国搪瓷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或许是因为他的犹太囚犯伊扎克·斯特恩、班吉尔等人在经营管理。而作为主管先生的辛德勒,只需要负责交际与打通关系就行。战后辛德勒在阿根廷经营过海狸鼠养殖生意,又回德国搞过水泥厂,然而均以失败告终。也许是时机不对,更有可能的是辛德勒本身就不具备很强的经商能力。
犹太人之所以被欧洲人普遍厌恶,经商能力过强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自己的身边总有这么一、两个能力超强的人,关键还和你文化、信仰都不一样,你们永远无法融为一体。那你又会怎样看待他们呢?想想的确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