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对徐志摩持什么样的态度,必须承认,他的散文诗词就是脍炙人口,直达人心,个人觉得,这是由于敢于“呈现自己”。就是通过剖析自己达到与别人共鸣。
徐志摩的多数散文都可以归入抒情、言志这一类,其中“我”是抒发情感的中心,描写自然景致时,都是以“我”视角来观察景物的,从而突出了我的主观意愿,在写人记事时,所写的人与事是被“我”记住的“人”和“事”。可是说“我”徐志摩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等等的出发点,所有的文章都是从“我”这个点出发的,“我”字鲜活,篇篇都有“我”的凸显,由“我”抒情,同时也让读者从“我”出发的散文中了解作者。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的本质在于它能显示灵魂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以及热情的世界”。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也是徐志摩散文感情突出的一个特点。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散文是最适合抒发自我情感的一种文体,而徐志摩的散文恰恰是写“我”的最好体现。而徐志摩散文正是浓烈情感火山的喷发口,使他可以抒发诗歌所无法传达的浓郁厚重又不乏细腻的情感,他在散文的创作中袒露自我,反思自我。郁达夫曾提出来“带有自叙传的色彩”这一散文写作特征,这其中就包括徐志摩的散文。
《自音》、《再剖》、《求医》等抒发抑郁,发泄衷情的自剖文。在这些文章中,他决意揭开内心深处、“阴暗”的一面,袒露自己的创伤,以此挖掘思想呆滞的根源。然而“吐几口苦水”后,却仍时时觉得更难受,留下的依然是一片茫然与绝望。他想用这把“反省的利刃”,劈去纠缠他身心的负累,解卸掉肩上的重担,来求得自我解放,想摆脱精神上的痛苦,不甘心理想主义的泯灭,从失望中找寻希望。因此,在《求医》一文中,也就有一位朋友替他开了两帖药方—“隐居”与“上帝”,但无论是哪种生活方式,都并不适合她的性格,徒留一份钦羡而已。从徐志摩的一剖再剖可以看出,尽管他曾遇到了绝望、苦闷、寂寞曾这些极大的困扰,但也并不全然都是坏事,因为这些因素能够促使徐志摩去抗争与反思,这些自剖与反思意味着他个性的发展。在《落叶》、《求医》、《自剖》、《迎上前去》、《再剖》这样的很多文章中,都尤为明显的强调自我。在这些作品中,他在写“自己”,倾吐自己的情怀,解剖自己的思想,仿佛镜子中可以见出他的映像,又仿若一篇又“一篇供状”。所以,我们要想了解、研究作家思想感情性格气质,这一类散文是最好的文献资料。起初,《迎上前去》是他从心里“呕出来的几口苦水”,是他“烦闷的呼声”,此时徐志摩面对着各种社会压力的胁迫,思想陷入激动矛盾与苦闷中,表观得执着顽强,无所畏惧,自诩是“一个生命的信徒”,鼓励自己“迎上前去”,迎接生活的挑战。但随着理想的破灭,他品尝了人生艰辛的味道。
在徐志摩散文中,他总是把自己内心细腻的感受付之于笔端娓娓道来,仿佛内心独白,文字晓畅,情感饱满而坦率。
正因为这种坦率,让我们总能在他的散文中找到自己,这大概就是能让我们共鸣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