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内在含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含的哲理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6 18:48:16

*在《实践论》中写道:“因此,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来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彪之子、班固的弟弟班超,怀有大志,不修细节,机灵而有口才。在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跟随皇帝高级侍从官奉本都尉,和匈奴打仗立功。接着奉命出使西域,进行联络工作。他首先到了鄯善国。起初,国王对他非常热情和敬重,但过了几天就变得怠慢起来了。经过了解,班超知道这是由于最近北方的匈奴要派使者到这里来,引起鄯善国王不知所措的结果。班超随即召集一同来的36人商议,告诉大家鄯善王对他们冷淡的原因,说明处境不佳,征求对策,大家表示听从班超的主张。于是,班超激动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想到唯一的办法就是,当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把他们全部消灭。只有这样,鄯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于是,当天夜里,班超带领一同来的36人,顺风纵火,全部消灭了匈奴一百多人。第二天班超拿着匈奴首领的头去见鄯善国王,国王见后大为震惊,马上表示永远与汉朝和好,班超预期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由此而来。意思是不入虎洞,怎么能得到虎子?而后,人们常用这句话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过艰苦奋斗,是不能得到成功果实的。

*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成语,深刻说明了实践和经验在人们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