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二讲,哲学与人生电子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6 20:44:07

《哲学与人生》是张汝伦教授的一部演讲集,收录了他在不同场合的二十余篇演讲稿。他从哲学的视野出发,漫谈人生、教育、思想以及哲学的种种问题。

给上述宏大话题冠上哲学的名头,容易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不过本书的开头就已经指出,张汝伦教授的这些演讲基本不是面向专业哲学系的学生的,因此讲得非常通俗。

通俗绝不等同于肤浅,事实上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并没有回避一些艰深的话题,这一点后文还会谈到。

哲学与人生第二讲,哲学与人生电子版(1)

教育是《哲学与人生》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本书的第二部分专门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在其他部分也可以找到张汝伦教授关于教育的观点。

张汝伦教授在多篇讲稿中都直言他对于现代教育制度的不同观点,尤其是现代的大学教育。他指出现代的大学过分重视客观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品德以及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而后者的重要程度并不逊于前者。

很多人都听过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本书的演讲中也谈及了这句话,但张汝伦教授更提到了梅贻琦先生的另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成己成物。”

这句话在《哲学与人生》的不同讲稿中反复出现,可以说它代表了张汝伦先生对于大学教育的期盼。他将“成己”视作大学教育的本质,亦即品德的修养,然而这一传统在当下的大学中已经很难寻到了。

张汝伦教授原本是研究西哲的学者,但在《哲学与人生》中他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有深入的了解,其中《论语》更是被反复论及。

张汝伦教授在一篇讲稿中还给听众(读者)开出了一份阅读《论语》的书单: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及孙钦善先生的《论语本解》。

作为一位哲学教授,本书书名也是“哲学与人生”,哲学当然是本书无法回避的话题。

恰如开头所说,这本演讲集面向的不是专业的哲学系学生,而是普通读者以及对哲学感兴趣的人。

为了将哲学推向更多普通的读者,张汝伦教授在书中直面一个棘手的难题:什么是哲学。

这个问题既基础,但又棘手,有许多人曾尝试回答,其中也不乏许多哲学大师,但一百位哲学家对于这个问题就可以有一百种回答。这正是它的棘手之处。

《哲学与人生》中指出,对于哲学的定义本身就是哲学的一部分,给哲学下定义实际就是在思考哲学本身。也许我们把“什么是哲学”转换为“哲学的意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哲学。

当然张汝伦教授也并没有回避上述棘手难题,他在演讲中给出了一个他对于哲学是什么的回答:哲学是对人生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的根本思考。

在一些读者看来,这一回答也未必能让人满意,但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基本可以把握哲学的主体脉络。

所谓人生的基本问题,张汝伦教授将其总结为三个方面: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在哲学中也有相应的分支。

人与物的关系在哲学上表现为形而上学,表现为认识论;人与人的关系在哲学上表现为政治哲学、价值哲学、道德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人和自我的关系则表现为心灵哲学。

既然谈到了什么是哲学,那随之而来又会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有没有哲学?对于这个问题,张汝伦教授在演讲中也有细致的梳理。

中国古代并没有“哲学”这一说法,“哲学”一词产生于古希腊,19世纪70年代一个日本哲学家用“哲学”两个汉字来翻译philosophy,后来被我们中国人接受,从而开启了中国的哲学活动研究。

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哲学,或者更直白地说,取决于我们是否将包括孔孟老庄在内的古代思想视作哲学的范畴。

上述问题值得思考,但无论是“什么是哲学”,又或者“什么属于哲学”,这些问题往往是哲学学者研究的范畴,而不是普通读者真正感兴趣的,这些问题听起来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关系。

而张汝伦教授则提出,哲学不仅是一种客体的知识,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是一种思想的学问,而思想正是人的灵魂。

《哲学与人生》中指出,现代社会不是缺少思想的时代,是思想太多了,而且是浅薄的思想太多,这让我们在浅薄的思想上不断轮回,不能透过纷繁的现象找到事情的本质。

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从未像以往任何时代那样渴望哲学的自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