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深秋时节的一个节气。此时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深秋的美景也变得非常的明显。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对寒露节气做了很好的解释:“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一般在九月,此时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寒露不仅有深秋的萧条之色,更带了满满的秋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深秋之景,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寒露时节,诗人和词人们往往会借此机会创作一些以寒露为主题的诗歌。以下是四首写寒露的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美丽而感人的诗篇。
01最美的寒露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唐.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元稹的二十四节气组诗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融入的每个节气的“三候”,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对古代的农耕生产有着深深的影响。这首诗也融入了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来临,惊觉晚秋至,犹见秋菊傲然绽放。秋风渐起,木叶潇潇落万家,万里长空归鸿随阳去,鸟雀藏,秋收忙,唯见四季松柏,青翠立于萧索的清秋。
这首将寒露时节的秋色描绘得宏伟壮观且又诗意满满的诗,用“黄菊”、“落叶”、“归雁”、“群鸟”、“早霜”、“松柏”等意象,勾勒出寒露时节的深深秋意。诗人也独具匠心,将三候巧妙的融入字里行间,将深深秋色浓墨重彩的晕染出来,表现出寒露时节冷冽的天气与景物的独特之美。
02最闲适的白露池上
唐.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这是白居易写于寒露前后的一首诗,写出了寒露时节所见的景色以及自己淡淡的悲秋情绪。 寒露深秋时节,凉风是“袅袅”而起,少了几分凌冽,与冬天相比要柔和许多。但寒露已至,秋天的凄冷之气已然得见。目之所及,可见兰花衰落,荷花残败,一地秋天的萧索。 远处,有白鹤独栖沙洲,萤火虫翩翩双飞,如此悠闲自在。此时酒醉醒来,看到这样的秋景,依然有淡淡的寂寥落寞浮上了心头。 白居易的晚年生活是闲适的,他放下了政治中的尔虞我诈,看淡了世间一切,过着闲适随性的生活,一壶好茶,几杯小酒,便可慰余生。
03最清寒的寒露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这是唐代诗人戴察写于寒露之夜的一首诗。
透过萧瑟稀疏的梧桐树叶,可见一轮圆月,月色清冷,白露初现,晶莹可见,妆点了素色的秋夜。凉风起,木叶坠,枝摇露坠,清冷之气,疑秋已尽,夜已深。月华如水,流遍秋夜,不必厌倦眼前的景物与此时的深秋,能将此景聚在一起,不正是造物主的神奇么?
这首集“梧桐”、“秋月”“白露”“凉风”于一体的寒露诗,不仅写出了寒露之夜的月色美,也写出了秋夜的清冷,作者微微流露出的倦意,也因为一句“将晞聚更难”而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要珍惜眼前唯有寒露之夜才能见到的美景。
04最悲戚的寒露秋日望西阳
唐.刘沧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
太行山下黄河水,铜雀台西武帝陵。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馀杨柳暮烟凝。
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
唐代诗人刘沧笔下的寒露时节,是悲戚的。
古木参天,苔藓层层叠叠,他乡之人,竟平添思乡之情。太行山下黄河水滚滚东流而去,铜雀台西的魏武帝曹操的高陵巍峨耸立,时光荏苒,古今多少事,都在谈笑间灰飞烟灭。蒹葭随风起,满地秋色动;雨后杨柳拂,雨雾袅袅起,野花如泣,寒露满枝,秋雨的凉竟如此沉重。
这首美艳凄婉的秋日诗词,诗人放眼远望,看到的都是令人悲伤的景色。夕阳西下,山路幽深,古木参天,满树苍苔,黄河东逝,帝陵静默,蒹葭摇曳,杨柳堆烟,野花似泣,寒露满枝,无一不是消极凄凉的迹象。
写在后面
在这四首写寒露的古诗中,诗人用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手法,描绘了寒露时节深秋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每一首古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生命流逝和人情世态的感慨与思考。
同时,这些古诗不仅丰富了寒露这一节气文化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深刻和细腻的文化和历史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