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是写一篇观察日记。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观察日记。
一、观察日记写什么既然是日记,就要有日记的格式,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写日记,它的格式是要写清楚时间,即几月几日,星期几,以及天气的情况。这个格式的写法上并不是像段落一样空两格,而是写得靠中间一点。
那什么是观察日记呢?我们在这里也不用讲什么定义,就来看课本的例子就能体会到了。
第一个例子,观察种子发芽。我们的吃的粮食、蔬菜大部分都是通过种子种到地里,然后慢慢发芽、生长、收获,这样一个自然过程,所以种子发芽是植物生命开启的第一步,是很有意义,很神奇的过程。
为什么种子放在那儿就不会发芽,种到地里就开始发芽了,发芽的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一定充满疑问,也很想知道。但是种到地里的种子一方面不方便观察,一方面埋在土里面也看不见,所以如果想写这个内容,许多同学就选择了观察豆子发芽。比如绿豆、黄豆、黑豆都是很好的观察对象,我们拿一个碗,把豆子泡在里面,两三天功夫就能看到它们长出小芽了。这段时间里,它们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要写的日记的内容。
第二个例子是写秋天树叶颜色的变化。通过前面这两个题目我们可以看到,要写好观察日记,观察的事物的过程一定要越具体越精确越好。就比如这个题目,就是明确地写秋叶的颜色,既不是写它的形态,也不是写的叶落的过程,只写颜色这一个方面,是不是很具体?因此我们在选定内容的时候也要细化和具体。
那么秋叶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大致是这样,起初还是绿的,后来慢慢有少量的变黄了一些,像银杏就是变黄的;还有的是变红,像枫叶,好像爬山虎也能变红,但红的不鲜艳,不太惹人注意。再后来,黄或红也坚持不下去了,慢慢变成了残黄、残红,最后颜色都褪尽了,变成了枯色,树叶的寿命也终结了。如果大家写这个题目,这就是基本思路。
第三个例子是写月亮的。月亮初一看不见,叫新月,好像刚到一个地方,一切都是新的,脑袋里对这里是陌生的,什么也没有。初二初三就有了点月牙儿。初七初八就半圆了。到了十五、十六就圆了。然后又开始一点点减少,而且连月儿的形状都是反的。月初月亮是向右弯,到下半月又慢慢向左弯了。
不过,要写月亮的变化过程,那要有一个月的时间观察;要写树叶的颜色变化,要等一个秋季,老师可不会等我们一个月、一个季节才写好这篇习作,怎么办,只能查些资料,看一些视频和图片来写了。
最后一个例子,是写观察小猫的日记,但可能同学们要问,写小猫又该观察什么内容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上面的观察日记,实际上都有科学研究的成分,就是所观察的内容都要长时间细致地观察,并得出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而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无时无处不在观察,说白了,观察就是看的意思,更确切地说是仔细地看。所以最后这个题目更符合我们的日常随时观察的习惯。对于一只小猫来说,它是有好多内容可以去写的,老师在这里提示一下大家。比如写小猫爱玩的游戏;写它在捕食时的动作、神态;写它奇怪地打呼噜;甚至写一写它的某个外形特点,比如写写胡子。但是写小猫这个题目有个难点,就是很容易把它写成一个动物的作文,而不是观察的习作,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写动物是比较全面地介绍各个方面,写观察日记是写某个方面,而且要写的具体细致。比如课本上的两篇课文,《爬山虎的脚》重点是脚,而不是爬山虎;再比如《蟋蟀的住宅》,重点是放在住宅上面。如果真要写小猫,就多看两次课文,看看把握小猫的什么特点来写。在全部分析了课本的例子之后,我们再举几个可写的例子。
比如说,观察日出,观察天边朝霞、晚霞都是很好的题目。还可以观察月亮。月亮既可以像课本上所说的圆缺变化,也可以写一天晚上它的移动变化。我们不是有一首歌唱道:“月亮走我也走”,其实你不走月亮也要走,你不信试试看,观察月亮是什么时候升起来的,它是以什么样的轨迹运动的。
再比如写一些花朵的开放过程。例如牵牛花就是很好的例子。早上的时候就开了,但是到中午就凋谢了,我们可以把这个变化过程详细地写下来,一定是篇很好的习作。
下面我们写一篇《牵牛花开花的时间》
二、原创作文7月17日 星期五 晴
现在是暑假,爸爸为了不让我睡懒觉,每天清晨七点左右,我们都会一起去公园跑步。公园的一处花墙下,种着许多株牵牛花,每次来到公园,那牵牛花已经开满了花墙,粉花、白的、紫的,灿烂地开着,迎着朝霞,好像再比试谁更艳丽似的。但是牵牛花开放的时间很短,当太阳稍稍烈起来时,它们已经开始出现了疲惫的神态,等到中午就完全凋谢了。我很奇怪,那它们是什么时候开的呢?我问爸爸,爸爸说:“你如果愿意起得再早些,就可以看到它们美丽绽放的情形了。”
我一直惦念着和牵牛花的约会,今天早上,我五点就起了床,硬是拖起爸爸来观察牵牛花究竟是什么时间开的。天已经亮了,但亮的还不彻底,有些薄纱似的暮光还没褪尽。公园的人还很稀少,有几个人在缓缓地练太极拳。我们来到花墙下,果然牵牛花还没开,不过许多花骨朵已是含苞待放,蓄势待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