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杭州人夏时的《钱塘湖山胜概记》,向人们介绍西湖胜景,言及三竺时,曰:“又西入佛国山,自下竺越中竺,至上竺。下竺则古迹为胜,上竺则观音为灵。三竺之间,云气烟光,泉声松籁,香凝钟静,耳目心神之会,为之一空,恍如登极乐,出三界外也。”
所谓佛国山,即天竺山。夏时说:“上竺以观音为灵”,是上天竺因“观音灵感院”而声名远扬,当时人们到上竺,除了学习佛法,多半是来拜观音菩萨的香客。
上天竺法喜讲寺
今之天竺三寺中,论创建年代,上天竺寺创建年代最晚。下天竺寺创建于晋,中天竺寺创建于隋末,而上天竺寺是唐末五代时才创建。上天竺寺创建人为僧人道翊,于唐末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年)来到天竺山白云峰下结庐修行,时称“大名山房”。
道翊是个有雄心勃勃和创新意识的和尚,当然想将自己的传法之处做大做强,但困难重重。论交通,上天竺地处天竺山最纵深处,唐时的九里松路只修到灵隐下竺,离上竺还有一段崎岖山路;论名声规模,灵隐天竺诸寺已声名震天,连中天竺寺也在三百多年前创立,已成规模。
于是,道翊另辟蹊径,在诸佛菩萨中,独选“观音大士(菩萨)”为突破口来吸引僧徒与香客。他自称坐在双桧峰的高大桧树下,看见前涧有奇木闪闪发光,并大张旗鼓地特将奇木运到城中最牛工匠孔仁谦处,刻成观音像,此事略加宣扬,引得吴越王钱镠关注。钱镠好佛,志书载常有白衣人托梦给钱镠,求建住所;钱镠悟得白衣人即白衣观音,于是就在上天竺修建了“观音看经院”,这是上天竺寺的前身,不几年,有客从洛阳带来了古佛舍利,道翊将舍利置于观音像头顶,并将观音像之奇异传说流布四方。于是,士民崇敬,纷纷礼拜,就连朝廷官员,遇郡中旱涝时,亦每每将观音像请进杭城,虔诚祈祷,总有巧遇灵验之时,便益发信奉。
北宋•苏轼《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1072年)》诗: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这是初夏,杭城淫雨绵绵,苏轼忧心忡忡。在上天竺见白衣观音在高堂,或寄希望于祈晴。苏轼曾为向上天竺观音祈晴作《祈晴文》与《谢晴文》。苏轼还曾于1073年立秋日到上天竺祷雨,作《立秋日上天竺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诗: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南宋•徐清叟《癸丑十月二日上天竺寺祈晴》:
“金泥滑滑溅雕鞍,虔走禋祠谒宰官。积雨水添湖面阔,久阴云护岭头寒。
妨收是处田家苦,开霁何时后土干。现出日光须佛力,少令忧国寸心宽。”
南宋•韩淲《二十九日大雨》,祷雨后果然大雨,诗人欣然。
“钱塘祷雨上天竺,大士往来烧宝香。支郡神祠亦照答,自鸣山出气苍茫。
风投襟袖带衣宽,短发重搔为整冠。待得成霖三日后,出门沿涧看清湍。”
北宋嘉佑年间,朝廷将上天竺禅寺改为教寺,名“天竺灵感观音院”,宋仁宗亲书额。宋宁宗时改名“天竺教寺”,评其为教寺五山之首。
元、明时上天竺寺毁而又建,清时受康熙、乾隆青睐,乾隆朝赐名“法喜寺”,今犹沿用其名,人们或称上天竺寺,普遍相传其为观音菩萨(大士)道场,祈之有灵应,故香客众多,曾一度远胜于游客之数,竟于中竺与上竺之间的山谷里竟形成过繁闹的香市。
上天竺寺法喜寺:教寺五山之首
与中竺十二景相仿,上天竺亦有八景。据清*管庭芬《天竺山志》载:此八景是:“天门灏色、流虹夜雨、五峰残雪、幽淙晴瀑、梅坞茶烟、云堂清梵、琴岗竹月、愚冈霜枫。”
虽然未找到直接吟咏此八景之诗词,但读古诗文,仍能窥其踪迹。
我的理解,此八景中的“天门灏色”与“幽淙晴瀑”均是与上天竺为邻,为西湖山水之最处的景色。
明*释广宾《上天竺讲寺志》:“上竺右转为双桧峰,云隐坞,坞后为幽淙岭、郎当岭,二岭以上为天门山。”又:“水出岭,一名幽淙岭,在郎当岭下。有泉出自山涧,泠泠如琴瑟,大旱不竭。”
清*陈时《湖上青山集》:“天门山,在郎当岭上。双峰削立,高与云齐,故曰‘天门’。此山为湖上南北两山分界处。”又:“幽淙岭,在双桧峰右,云隐坞后,南涧发源处也,俗呼水出岭,深壑、巉石、草树周匝。非前牵后挽不能登陟。”
陈时《天门山》诗:“绝顶山门开,青天夹山罅。吴越千万峰,一一在其下,江海纳襟抱,何必侈嵩华。”
又《幽淙岭》诗:“缘涧响潺潺,隔林烟漠漠。我来幽淙岭,远见幽淙落。南涧此发源,泉绅下云壑。”
天门山是西湖群山中最高的山,也是古代传统分野西湖南北山的分界处。
明*黄汝亨《天门山》诗:
“百折缘崖上,划然一门开。珠宫起阊阖,灵境辟蓬莱。
云气纤纤度,仙舆隐隐回。巨灵何必问,方外有人来。”
幽淙岭是天竺山南涧的发源地,也就是金沙溪(流入西湖)的发源地,是当时钱塘湖的最主要的源头。今在“钱源探古”景区一带。
清末诗人杨圻《游幽淙岭逢小雨》诗:
“细雨涧花落,山深水乱流。出云峰亦尽,新月上僧楼。”
古上天竺八景中,另有四景是上天竺寺周遭的春夏秋冬特有之景。我认为梅坞茶烟是春景,流虹夜雨是夏景,愚冈霜枫是秋景,五峰残雪是冬景。
梅坞茶烟:春景也。梅坞,即梅家坞,旧时从灵隐翻越天竺山可到梅家坞,今两地以梅灵隧道通。此景应与新西湖十景(三评)的“梅坞春早”景为同一地。春日的谷雨清明间,种茶人家,采茶炒茶,家家炊烟袅袅;山坡茶地,处处云烟缭绕;正所谓茶烟也。而梅家坞之龙井茶,其前身或正是宋时的上天竺白云茶与下天竺香林茶。北宋孤山处士林逋《尝茶次寄越僧灵皎》诗中的“白云峰下两枪新”,指的就是上天竺白云茶,诗云: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恰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筯点琼花我自珍。清话几时搔首后,愿和松色劝三巡。”
白云峰下茶园
流虹夜雨:夏景也。《上天竺讲寺志》载:“流虹涧,汇五峰之水于普门外,又折而左,与琮老桥诸流合而为一,总名流虹。当梅霖初霁,积雨浃旬,奔湍激石,驶濑穿云,喷雪飞雷,跳珠飞沫,望之若俗练萦纡,长虹亘地。”杭城一带的汛期,大都在农历五六月。
愚冈霜枫:秋景也,《上天竺讲寺志》云:“愚冈,在白云、中印交接之处,宋时培土号愚冈,盖取愚公移山意。有枫树林。在中印峰与愚冈之交。”文中的“白云、中印”,所指是上天竺的两座山峰。今此景人称“愚岭霜枫”。
北宋杨蟠《钱塘西湖百咏*枫树林》:
“太平云外客,行采老山中。莫叹秋霜早,君看世上枫。”
北宋郭祥正《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咏*枫树林》:
“一坞藏深林,枫叶翻蜀锦。寄语别家人,路遥霜散凛。”
五峰残雪:冬景也。五峰,上天竺寺被五座山峰包围。所谓五峰是:
白云峰:《上天竺讲寺志》云:“在愚冈之右,双桧之左,昔寺创始时,居人远瞩,尝有白云俨如幢,盖覆其上故名,实寺之主山也(北)。(宋时产茶,与香林、宝云并称佳品)。
北宋*杨蟠《钱塘西湖百咏*白云峰》:
“万顷田间雨,多从顶上生,野人犹不足,常拟凿为平。”
北宋*郭祥正:《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咏*白云峰》:
“湖上峰争碧,此峰藏白云。云光连月色,鸥鹭亦迷群。”
《湖上青山集*白云峰》诗:
“言寻法喜寺,遥见白云峰。白云若幢盖,掩映碧芙蓉。长祝慈云护,庄严礼佛容。”
双桧峰:《上天竺讲寺志》载:“在白云峰之右隅(西),上有双桧婆娑,取双树之意。昔翊大师尝趺座其下。”《湖上青山志》诗云:
“双桧今何在,高林障碧天。一泓岩石下,曾是梦中泉。云隐堂中客,题诗更几年?”
中印峰:《上天竺讲寺志》云:“大殿之左山也(东)。”
乳窦峰:《上天竺讲寺志》云:“寺之正峰,恰对大殿,下有石窦,出泉色白,香冽其味如乳。”《湖山青山集*乳窦峰》云:“法喜寺案山也……西为狮子峰。”其诗云:
“法乳酿醍醐,一峰蕴深秀。透风兼透月,窾窍启云窦。欲唤应真来,同听狮子吼。”
狮子峰:《上天竺讲寺志》云:“在乳窦峰之右(西),昔翊大师经行时,忽闻狮声震吼,故名。至今山腰有奇石,状如狮,寺之把门峰也。”
以上五峰,列上天竺寺前后左右,冬日遇雪初霁,环顾寺之四周,五峰残雪映日,风光别样。
上天竺八景的其余两景是“琴冈竹月”与“云堂清梵”。此两景原应在上天竺寺内。
所谓琴冈,《上天竺讲寺志》曰:“琴冈:在大殿前。平圆丰正,横亘可抚也。顶从白云峰南,抽小支峻削,如翠屏,如火云,如阵旗,直下于麓,伏而为案,盖天设也。青鸟氏云:此琴形法应艺竹,则琅玕清越,寺出韵人。”
所谓云堂,乃寺内著名建筑白云堂,《上天竺讲寺志》云:“白云堂,在大悲后殿之后,坐白云峰故名,莫考厥初,至辩才法师(北宋)更建。(宋)高宗临幸,进素馔白云堂,孝宗赐僧录若讷白云堂印,以辖禅律教三宗。”
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题白云堂》诗:
“白云僧舍市桥东,别院回廊小径通。岁古檐松存独干,春还庭竹发新丛。
晴窗暗映群峰雪,清梵长飘高阁风。迁客从来甘寂寞,靑鞋时过月明中。”
玉堂清梵之景名或受此诗“清梵长飘高阁风”句启发。
这两个景点,已经复建,但不知何故,竟然不在上天竺寺内,而是出现在中天竺法净寺的附近。
法喜寺小景
录四个南宋诗人的咏上天竺诗,均为五言诗体,入题不同,文字迥异,但旨趣相类。
南宋•孙雄飞《上天竺 》:
“行穷湖上径,迤逦到林峦。地瘦马蹄涩,水清山骨寒。
楼台栖树杪,钟磬閙云端。自笑利名役,未能来挂冠。”
南宋•张栻《过上天竺寺》:
“上竺诸天近,中林万木低。迥超尘世外,恍入雪山西。
忽漫参龙象,行将混鹿麋。何年释簪绂,于此独幽栖。”
南宋•真德秀《游上天竺》:
“事事不可了,还须入此山。遥寻黄叶路,迥出白云间。
瀹茗止烦渴,谈空得笑闲。飘飘有余兴,归去掩柴关。”
南宋•魏了翁《游上天竺 》:
“风波满平地,世路绕羊肠。急欲逃尘网,遥登选佛场。
云深午犹暝,竹密夏生凉。兴逸忘归去,高眠借石床。”
赏诗阅文游西湖之灵隐天竺,从灵隐冷泉到上天竺寺,凡十三篇,暂告段落。个人所感:钱塘武林,珠联璧合之湖山;灵隐天竺,深幽奇绝之峰峦。曰人间胜境,以致楼台亭阁,点缀其中;言仙灵宅区,惹得佛堂殿宇,屡毁屡建。泉涧溪流水,冷泉对雨,幽涧吟风,青溪映云;石岩崖点翠,桂子天香,松风清韵,茶味隽永。更乃诗词歌之美篇,偈颂赞之禅意,丹青之画,酣墨之书,雕凿之像,个中人如梦如幻,探看者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