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场无常,战事难料
人们通常将胜事记录在册
习惯性对败仗避而不谈
诗人屈原却在其诗《九歌·国殇》中
为楚国阵亡士卒写下了一首挽诗
哀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将士亡灵
屈原的时代正值战国争雄后期
时掌国柄的楚怀王亲侫远贤
渐渐把楚国推向了衰败边缘
楚国将士在对战中奋力*敌
奈何寡不敌众
无数将士战死沙场,壮烈牺牲
在屈原眼里
这些逝去的英烈刚不可辱
本着对死难将士的崇敬与纪念
对楚国命运的极大关注
以及自身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他蘸墨挥毫写下了
这首悲壮而高昂的诗歌
在今天《经典咏流传》——致敬英雄的舞台上
经典传唱人黄龄
唱起《九歌·国殇》这部经典
不仅因为它能够抚慰英灵
更因为它凝聚着屈原
高洁的情操和伟大的爱国精神
穿越时空,历经千年
成为了一曲激励和鼓舞生者的英雄颂歌
“旌蔽日兮敌若云”
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搏斗
敌人们来势汹汹
冲乱阵营,长驱直入
楚军将士却仍奋勇争先,拼死防守
将军不顾空中交坠的箭矢
站立在由骏马牵拉的战车之上
即便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被刀砍伤
他仍毫无惧色,笼住马缰
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
一时战气萧*,苍天威怒
待*气消散殆尽时
沙场上徒留静卧荒野的残骸
将士们生前勇武刚强,凛然不可侵犯
死后精神不死,永为鬼雄
这份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坚定意志
在屈原笔下的《九歌·国殇》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首《九歌·国殇》中
黄龄得以窥见的
不仅仅是悲壮之情
更有浓烈深厚的爱国情怀
屈原将一场殊死恶战写得大气磅礴
他对笔下的败将满怀敬爱
赋予了将领士卒一切美好的事物
这批神勇的将士
操着锋利的戈和强劲的弓
披着犀牛皮制成的盔甲
握着美玉嵌饰的鼓槌
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
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屈原的时代早已成了过往云烟
但他的精神却得以世代相传
温暖而有力量地
感染和引领着我们每一个人
今天天安门广场最中心的位置是留给英雄的
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让英雄在百姓心中牢牢扎根
致敬英雄,是我们的民族魂之一
无论在哪个时代
英雄史诗都是一首永不过时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