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小故事,艺术概论万能例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9 00:53:23

艺术概论小故事,艺术概论万能例子(1)

本章主要从接受角度研究艺术活动中的相关问题,论述了艺术接受的性质与本质特征,同时提出艺术接受和传播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以及艺术接受的内在过程等方面的问题,并详细介绍了艺术接受与艺术的社会功能,从艺术的接受与消费过程方面解释说明艺术审美教育的作用及意义。本章题型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在学习时,要着重把握艺术接受活动与艺术批评、艺术欣赏之间的关系,掌握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分析在艺术的接受过程中,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审美教育作用及重要意义。

艺术接受论目录

1.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如何?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再创造和无限创造的过程?

2.简要描述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是什么?

3.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

4.艺术批评的性质、特征与作用?

5.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6.简要描述艺术欣赏的过程。

7.如何理解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与共同美感?

8.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9.艺术的审美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10.简述艺术审美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的位置和意义。

参考答案1.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如何?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再创造和无限创造的过程?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参考接受论第一节中有关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的论述,针对题目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分点阐述答案。

【参考要点】

(1)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艺术的本质特征是通过艺术接受、艺术创造等艺术活动表现出来的,艺术接受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重要原因,也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艺术接受活动是构成艺术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贯穿于艺术活动之中,就不同角度而言也可以作为艺术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审美性、情感性等艺术的本质特征都是由艺术接受的特点所决定的。

(2)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艺术接受对于艺术作品的完成和作品意义的实现都具有重要价值,从艺术作品的完成角度来说,艺术接受通过消费促使艺术创作从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艺术作品得到真正完成。从作品意义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只有通过艺术接受才能使观众真正理解艺术作品,从而实现作品的价值;另一方面,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会考虑艺术接受的效果,从而对自己的艺术作品进行调整。

(3)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创造的过程,首先在于艺术作品是“第三世界”中的存在者,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能够面对不同时空的观众;其次,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召唤性特征,能够在不同层面,针对不同的接受者而表现出不同意义;再次,人类历史的发展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这种特点为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评价奠定了基础;最后,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历史视野与现代视野的融合以及不同时代的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也是构成艺术接受再创造和无限创造的重要条件。

2.简要描述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是什么?

答:艺术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交渠道和传播环节传递给接受者。具体地说,艺术接受活动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提供场所和设备,还需要管理、运用和操作这些场所和设备的主体;并且可以控制接受社会环境的规则和系统。

(1)“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庞大的社会制度,最早由丹托提出,目的是解 释现成品何以能够成为艺术品这个问题。1917年杜尚直接借用小便池参展,引起轩然大波, 这一事件向传统艺术里“美”的本质、人工性、原创性等诸多概念发起尖锐挑战。“如果小便池都能成为艺术品,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不是艺术品?”虽然近半个世纪来诘难声只增不减, 但艺术界中对现成品的挪用之风依旧盛行不衰。1964年安迪•沃霍尔展出了《布里洛盒子》,这是对现实中布里洛盒子的挪用与堆叠。看到这个作品的丹托,针对长久以来对现成品的质疑给出了他自己的回答:现成品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品,是因为它得到了相关艺术制度的批准。他的潜台词是,正因为这种批准,所以不管小便池还是布里洛盒子,它们的艺术品身份都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合法的。

这个能够授予对象以具有艺术品身份的合法性的艺术制度,被丹托称作“艺术世界”。迪基发展了丹托“艺术世界”的观点,但不再拘泥于解释赋予合法性的过程,而是以惯例论为核心,对艺术的本质作出了新的诠释。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品?用迪基的话说,艺术及艺术品就是“代表某种社会制度的一个人或一些人授予它具有欣赏对象的资格或者地位”。这里的某种社会制度指的就是艺术世界,其中包含纷繁的组织与庞大的结构。迪基在这里以作用于艺术内在同时又游离于艺术外在的艺术惯例作为切入点,将概念延伸至以惯例为运行基础甚至将自身与惯例等同的艺术制度上,做出了这个似乎是以最大程度上的共识为基础的对艺术的定义。这种描述艺术本质的思路从艺术和社会的关系出发,巧妙地避开了以往试图从艺术内在特征来定义艺术所陷入的困境,同时又对“艺术无本质论”进行了回击。以迪基自己的话来说,他所走的正是定义艺术的“第三条道路”。

(2)艺术世界的性质和功能:

①中介性,是指艺术世界在艺术家和观众、艺术品与接受活动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作为中介,艺术世界不仅可以交流,而且可以隔离艺术品与接受者之间的联系,艺术世界的中介交流功能使普及和社会接受艺术品成为可能。

②接受性。作为艺术接受的中介环节,艺术世界自身就表现出接受性。例如,中介体制中的各种机构(如艺术展览馆、音乐厅、剧场等),必须首先接受这些艺术品,然后再为传播和接受艺术品及接受者提供条件。因此,在中介体系中,接受与传播是密不可分的。从艺术活动的角度来看,中介系统是接受性和中介性的统一,但在整个艺术活动过程中,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③主动性。作为艺术接受活动的中介,艺术世界不会毫无选择地、被动地将艺术家的作品介绍给接受者,相反,而是各种机构、各个环节都以自己的特征和方法积极进行接受活动,影响并指导艺术接受的趋势、潮流、深度与广度。

④制度性与惯例性。艺术世界是为艺术创作和审美接受而建立的专门世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种专业性是由其制度和实践来维持的。例如通过法律手段授予的社会分工:美术馆、音乐厅、剧场、艺术学院以及艺术史家的任务等。艺术世界的制度性质受艺术传统中的惯例影响。惯例是指在人类艺术史的发展中逐渐并潜在形成的一些习惯、规则,例如艺术品的分类规则,何谓中国画、何谓艺术品、何谓舞蹈等。

3.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

【解析】

“艺术接受论”中有关于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的相关论述,解答本题需要对课本中的论述进行归纳概括。客观而言,任何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在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同时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艺术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发挥各个环节的最大价值,让艺术服务于观众。

【参考要点】

(1)艺术展览馆∶艺术展览馆是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走向社会接受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大众了解当代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趋势的重要中介。艺术展览馆在艺术作品的接受和传播方面,覆盖面最大,选择标准也最宽容,能够选择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在艺术上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和主动性。

(2)新闻媒介∶新闻媒介严格来说并不是艺术世界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却是艺术接受的重要环节和中介。新闻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等不同类别以及报道、评论等不同形式,能够准确及时地向接受者介绍相关艺术信息,扩大艺术影响力,激发观众对艺术的热情。

(3)艺术出版社∶艺术出版社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复制发行,完成艺术接受的大众化。除此之外,艺术出版社还可以把艺术批评家、理论家对于艺术世界和艺术作品的思考和阐释出版发行,给广大接受者以指导,因此,艺术出版社对于艺术接受活动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4)艺术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对于艺术世界和艺术作品的影响是双重的。一种观点将

艺术博物馆比喻成“艺术作品的陵幕”,认为艺术博物馆造成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隔绝,是艺术贵族化的产物;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博物馆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保存者,能够使观众欣赏到世界各地的作品,并且在孤立的作品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加深观众对艺术的理解。

(5)艺术市场∶艺术品一旦进入市场中交换就具有了商品属性,因此艺术市场也是艺术接受的重要环节之一。正是艺术市场使艺术作品走入大众家庭之中,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另外,艺术市场也能够配合艺术评论家、新闻媒介等来调节和引导艺术创作的趋势和走向。艺术市场对于艺术的影响也是双重的,既联结也隔离着艺术作品与观众的关系。

(6)艺术院校∶艺术院校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场所,与艺术接受活动具有内在一致性,艺术院校作为中介环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一套系统的教育方式,同时具有强制性和基础性,艺术院校对艺术发展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艺术知识的普及以及社会整体审美素养的提高;其次,艺术院校能够培养专业人才来影响艺术接受的趋势和结构,从而影响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方式。

4.艺术批评的性质、特征与作用?

答: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艺术现象,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其中心是艺术作品。艺术批评既可以指一种活动,也可以指这种活动的结果。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1)艺术批评的性质。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①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艺术批评的这种科学性特点,使得它必然要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学科中吸取观点、理论和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②艺术批评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 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艺术批评必须以艺术鉴赏中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优秀的批评家应当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作品的成败得失。

(2)艺术批评的特征。批评性的接受方式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批评式的接受基 于欣赏性的接受,这是一种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欣赏式接受方式。

(3)艺术批评的作用:

①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仅以电影评价为例,20 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各种电影报刊曾经一度达到四百种之多,其中《大众电影》等刊物发行量曾经高达百万份,同时,群众性的影评活动也在全国城乡广泛开展,提高了广大观众的电影审美水平,促进了新日寸期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

②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例如,曹雪芹在巨著《红楼梦》的 写作过程中,正是边听取意见,边修改提高,“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尤其是脂砚斋的评点更为之增色不少,据“脂评”的批评透露,秦可卿之死这一段故事,曹雪芹也是根据他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的。

③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 艺术理论作指导,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艺术批评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 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 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

5.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答:艺术欣赏是最主要、最基础的艺术接受方式,其具有大众性、群众性的特征。

(1)艺术欣赏的性质:

①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就性质而言,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艺术欣赏首先包含对艺术品的形式风格、艺术语言和技巧的认识、理解;其次,艺术欣赏还可以了解作品的主题含义、思想、经验、道德等。所以说,通过艺术欣赏,欣赏者可以在作品中深刻地理解广阔的现实世界。

②艺术欣赏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欣赏者是通过感性的形式和形象,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和类别来理解和掌握真理。

③艺术欣赏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主体和欣赏对象始终处于不间断的直接交流和对话中。

(2)艺术欣赏的特征:

①艺术欣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所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同于纯粹抽象的理论思考或是在直接的实践意志的驱使强迫下接受某种道德教训。欣赏者对作品所揭示的生活的本质的认识,或是对艺术家所作的说明、判断、评价的接受,始终是和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不可分的。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对待反映于作品中的生活,只有那些为欣赏者的感觉和感情所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在理性上所肯定和接受的东西。艺术欣赏活动所具有的这个特点,使得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而且生动具体地把握了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激发了和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相一致的情感态度,推动欣赏者走向实践。例如《红岩》这部小说,不仅在理性上认识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而且生动具体地感受到了这种品质,激起了崇敬、热爱和在实践中学习这种品质的感情。

②感觉和情感在欣赏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艺术欣赏和认识结合在一起,两者的分裂必然要破坏艺术的欣赏。资产阶级的美学家常常夸大感觉和情感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把艺术欣赏归结为神秘的直觉活动,否定艺术欣赏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他们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在艺术欣赏中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地统一在一起的,而且只有当感觉是伴随着理解的感觉,情感是伴随着认识的情感,才能有真正的欣赏活动存在。

③艺术欣赏活动中的教育性和娱乐性二者的统一关系。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之所以不同 于其他意识形态,就在于它能够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鲁迅说过:“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艺术作品对欣赏者的这种特殊的精神作用,曾经为古今中外的许多美学家、艺术家所指出,所阐释。公元前罗马的贺拉斯曾经提出了文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教育与教训不同,艺术作品对欣赏者寓教于乐的特点,决定了艺术欣赏活动给人以道德和知识的教育,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二者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艺术的教育作用只能通过欣赏者对作品发生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审美愉快,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各种艺术作品的性质不同,艺术欣赏的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关系也不同。有些作品教育性强些,有些作品娱乐性强些。但是,无论哪一种艺术作品,甚至包括惊心动魄的悲剧,也都必然带有一定的审美愉悦性。任何具有严肃的创作目的的艺术,只有当它首先适应了群众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适应群众的这种主观爱好与接受的可能,它才能赢得群众,提高群众,教育群众。

6.简要描述艺术欣赏的过程。

【解析】

艺术接受和艺术欣赏的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不同阶段之中还有不同的环节,课本中有针对艺术接受和艺术欣赏的相关论述,本题属于知识结构型题目,需要根据知识框架概括回答。

【参考要点】

(1)准备阶段

①定向与期待∶当接受者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必须具备与这件作品相符合的心理定向,才能进入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状态,也会由此产生相应的期待,因此定向与期待是艺术接受和艺术欣赏的第一步。

②审美态度的形成∶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形成的过程也是他的审美态度形成的过程,审美态度的形成是观众与艺术作品交流对话的心理基础,它贯穿于艺术接受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

(2)初级阶段

①知觉————完形与弥散∶由于艺术作品具有完整性,因此,接受者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并不是散乱无序的,进入艺术接受初级阶段后,接受者会自觉对作品进行完形和弥散,完形即省略相关细节,主要把握作品的结构特征;弥散即将欣赏角度发散于作品的笔触、刀法之上。完形与弥散的配合使接受者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②知觉———错觉∶在艺术接受的视听活动之中,错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艺术作品的错觉可以分为空间错觉和物象错觉及其他,接受者在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经验和文化艺术传统会反作用于接受者对物象的观看和接受方式,从而产生错觉,也正是错觉的存在使艺术作品能够产生震撼力和感染力。

③知觉————“差异原理”和“陌生化”任何艺术形象无论多么接近原型,都会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可以调动观众察觉二者之间差异的兴趣,深入理解艺术作品。

(3)高级阶段

①理解∶艺术作品不仅是视听知觉的接受对象,也是理解的对象,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包括前理解、理解的循环以及还原和误解,理解过程在视听接受阶段就已经发生,理解的开始代表艺术接受进入高级阶段。

②体验∶体验既是最高级的阶段,也是最能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相吻合的接受方式,艺术体验能够把主体与客体、直觉与理性统一起来,使作品形成巨大的感染力。

③回味∶回味是接受者对所接受的艺术作品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艺术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

7.如何理解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与共同美感?

【解析】

解答本题主要是将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作为两个名词解释,再进行一定的扩展。

【参考要点】

共鸣现象,是指观众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为艺术作品所感染,与作品中的色彩、线条、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思其所思,恨其所恨。

(2)共鸣现象的主要特征是消除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达到相互融合和亲密无间的契合,但是想要达到这种境界,既需要艺术作品具备相应感染力,艺术按受者也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基础。

(3)针对不同艺术门类存在不同形式的艺术共鸣现象,虽然对于不同民族来说有不同的关于艺术美的定义,但是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共鸣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4)艺术欣赏过程中共鸣现象的存在,说明对人类而言,超越不同民族、阶层的共同美和共同美感是存在的。

(5)共同美感,是指不同阶层和种族的人对于艺术美追求的一致性,正如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所说的,“口之于咪也,有同曹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西方美学家哈奇生也曾提出“绝对美”和“相对美”的观点,并且认为“绝对美”就是所谓的“共同美感”。德国哲学家康德在论述美感的共同性时提出“美是不涉低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6)对于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共同美感思想是建立在两个理论假设之上的,一是认为引起共同美感的审美对象是形式而不是内容,二是认为人类具有相同的心理结构。

(7)艺术欣赏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共同美感和美感的差异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只有多角度研究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才能进一步理解艺术欣赏活动的丰富性。

【参考答案2】

从理论上讲,艺术欣赏中美学的共性和差异可以看作两个角度。虽然这两种观点在艺术欣赏中看到了美学的不同方面,但实际上,只有从多个角度研究艺术欣赏中的美感问题,才能充分把握和理解人类艺术鉴赏活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1)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

①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是指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 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基本一致,产生感应交流,引起一种强烈的情绪激动。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对共鸣的描述是:“这种感觉的主要特点在于: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

②共鸣的来源。在艺术欣赏时,欣赏主体所体验的情感与生发的情感,往往与创作主体表现的情感和欣赏客体(作品)呈现的情感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这种“不一致”产生于客 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因素是指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和转移性。情感往往是多种情感的并存,各种情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主观因素指创作主体的态度和欣赏主体的态度:欣赏主体在体验作品的情感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生活经验、审美经验、 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对画面情感进行“再创造”。美学家伊斯特曼举了一个例子:那些坐在船舱里读报的人们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想尽快过河,而坐在甲板上欣赏景色的人们都是对旅途的短暂感到遗憾。对前一种人来说,过河是实际目的,对后一种人来说,浸沉于美景的欣赏,超越了他渡河的实际愿望,他获得的是一种审美经验。如此看来,产生情感共鸣主要看与主体的情感态度。“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而用艺术相互传达情感。”作品中的情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艺术中最不可或缺的灵魂。

③共鸣的三个阶段:

a.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并高度集中,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凝神观照。

b.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对艺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动态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通过视觉对人的大脑皮层产生不同刺激,在人的情感中激起类似的、结构基本相同的力的样式,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

c.审美理解与审美想象。审美理解与审美想象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味、内容、技巧、象征意义等,只有直觉是不够的,要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才可能深刻地感知作品,整体地把握作品,与之产生共鸣。

(2)审美活动中的共同美感。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普遍美感这个观念是基于两个基本的 理论假设,一是认为可以引起人们对美感的审美,对象主要是形式而不是内容;二是认为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结构和心理需要。在讨论美学的共性时,德国美学家康德也持有上述两个基本理论假设,但是,康德对共同美学的讨论意义深远,因为他考虑了共同美学,即审美判断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与理性判断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康德认为,审美判断的共同性和必然性不是基于概念和客观目标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而是对象的外观和形式与主体的主观目标相适应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审美判断中的共同性既不是理论上的客观普遍性和必然性,也不同于实践中道德判断的必然性,而仅仅是一种范例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审美在艺术欣赏上的共性和差异都是客观事实,它们在人类艺术鉴赏活动中是并存的。

8.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

就艺术的社会功能或社会作用而言,一般的艺术理论大都把艺术的社会功能归为三类∶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三者之间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张彦远《历代名面记》成教化、助人伦(道德教化功能),穷神变,测幽微(认识功能),怡悦情性(审美功能)。

(1)认识功能。是指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则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从艺术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方面来看,艺术可以表现文化,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作用。艺术的认识功能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艺术可以起到“改造自己的环境”的作用。艺术的认识功能也体现在艺术的描写方式,即语言形态中。艺术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可能性,不同时代的历史,不同民族的精神也就会因此而被保存下来,成为后人认识的对象。艺术作品的形式,比如说它的风格样式、结构特征等也可以成为人们认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主体精神面貌的依据。

(2)教育功能。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艺术的教育功能在不同的艺术种类和形态中会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从整体和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使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与自我采取一种正确的伦理态度。这种态度首先是对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事物与正义的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

(3)审美功能。

艺术使我们认识形象的真理。艺术不仅作用于人的理知也作用于人的感情,令人们产生美的感受和感动,这种特殊的作用称为艺术的审美作用,艺术的审美功能是艺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宗炳的“畅神说”,姚最的“悦情”说,张彦远的“怕悦情性”说,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艺术的审美功能。

(4)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不能说这件作品主要是认识功能,那件作品主要是审美功能。

(1)艺术的认识功能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缺乏真实性的作品也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生活的真理。但艺术的真,既不同于普通实际生活的真,也不同于科学的真。它既是现象的真,又是本质的真;既是形象的真,又是典型化了的真。这种显现着真理的本质的现象或典型的形象,也就是艺术的美。而美在一定条件下总是要引起人们的美感,所以,艺术的认识功能,总要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2)艺术的审美作用文都包容着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和适措教育作用也必须通过艺术的审美作用来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要达到影响人,教育人,改造人的目的,必须首先感染人的情绪,打动人的心灵,陶醉人的精神。艺术不是单纯的说教,政治报告代替不了艺术。

(3)一切好的、健康的或者说美的艺术作品,除能给人以美感之外,同时又都对人们有一定的认识作用与教育意义。一幅好的山水花鸟画,不但能使人悦目,而且会给人以理知的满足,使人更好地认识自然的美,领悟艺术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并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人们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除了欣赏画家那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笔墨(形式美)之外,也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花鸟草虫的神情和动态(自然美),更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的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艺术家的个性美),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欣赏者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即从中受到了教育。

9.艺术的审美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答:艺术的审美教育,即“美育”在当今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们正确而深刻的美的观念。在对美的理解的基础上 产生的美的观念,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观照的基础。

(2)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①内容的形象性。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美总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唤起人的美感的。离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审美过程就无从谈起。审美过程,实际上就是审美形象对审美主体产生作用的过程。因此,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的形象性是基本特征之一。

②过程的情感性。美学巨匠蒋孔阳先生说过:“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世界上任何一种美的形态,都有情感性的特点。美的对象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时,首先打动人的情感,使审美主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之偕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悅、 满足和享受,使情感变得纯洁、高尚、充实、丰富,成为力量和创造的源泉。

③作用的效应性。效应性指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整合,多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形成“审美场”,产生整体效应。“审美场”正如“场”这个概念一样,由多种引力和斥力构成。例如教育,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必然要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制约,这是形成“审美场”的外部因素;教育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师生心理特征、不同的文学作 品、不同的文章形式、不同的时空条件,是形成“审美场”的内部因素。这些因素相斥、相 济、整合构成教育的“审美场”,受教育者在这个“场”中接受美育,产生总体效应。例如, 朱自清的《春》写得很美,学习中学生调动了自身的经验,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美。善教者当引导学生去发掘文章固有的多种美的形态,形成智育、美育的综合效应。语文审美教育的场效应是整体效应,其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果互变,形成整体。

10.简述艺术审美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的位置和意义。

答:审美教育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

(1)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①审美教育在近代真正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 宗教”的思想以来,审美教育被正式纳入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内容,审美教育在我国 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通过关于促进国民素质教育 的重要决定,其中第六条专门论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美育与其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a.艺术教育与德育。艺术作品是德育的载体,艺术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手段、方式和方法。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将它应用于德育,即知道应该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不如以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追求为自己的幸福,并乐在其中。艺术教育不以说教和训诫为手段,而是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因而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b.艺术教育与智育。在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中,有不少人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众所周知的爱因斯坦就是一手握着科学,一手携着小提琴在科学的高峰上达到极顶的。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如果大脑左半球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它会自然地疲劳而受到抑抽象思维能力随着减弱。但如果有意识地转换兴奋中心, 即在左脑间歇之际,使右脑兴奋起来,使左脑得到休息,就能够重新提高左脑的抽象思维能力。

C.艺术教育与体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体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现代心 理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感会使人心情舒畅,消除各种危害健康因素的困扰,从而增强体质、体能,提高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可以为健康的身体带来饱满的精神, 从而进一步造就坚强的体魄。

(2)审美教育的作用:

①审美教育以塑造鲜明而感人的形象为物化手段。在美的实践环节中,美的欣赏、美的创造都不能离开形象,因为美的事物具备动人可感的个别形象。离开了艺术形象,美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著名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描写了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作品中保尔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塑造了主人公崇高的人物形象, 使读者深深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苏联青年和中国青年。

②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核心。由于艺术教育培养着受教育者的感知、洞察与想象能力,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了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③审美教育的最终功效是陶冶人的情操,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大学生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能够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审美教育中,大学生可以根据美的形象的塑造,增强情感的交流和人际关系沟通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审美修养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