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邮政博物馆明天(4月15日)起即将闭馆改陈升级,预计今年10月焕新归来。
这个周末,紧邻苏州河四川路桥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游客不断,许多市民想赶在大楼二层的上海邮政博物馆“闭关修炼”前打卡体验。
“要改造了,最快十月份再开,就过来看一次。”
“我们小时候,一直寄信啊。最后一次寄信,大概三十几年前了。九十年代还比较多,后来电话也普及了,慢慢就不写信了。”
这次短短小半年的暂别,仿佛击中了许多人心中“等一封信”的情怀,观展的同时,回味、体验“车马很慢”的浪漫。
今年100岁的上海邮政总局,曾是大清邮政局,而如今这里陈列了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的演变,更勾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兴趣。
打卡最积极的,要数几乎没有寄过信的“00后”甚至是“10后”。
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小金同学说,课堂作文是他离写信最近的距离,只是当时写了什么,已经记不清了。
“驿站是我熟悉的,我在课本上看到过,信是我不熟悉的,我没看过。
我自己写过一封信,只是没寄出去,因为是课文里提到寄信,我们按照格式写的。”
即便是“00后”,上一回“写信”多半也是在英语考卷上,写给一位名叫“Li Ming”的朋友。
而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他们向往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深厚情义,为精美的邮票、敦实的邮筒和已经泛黄的书信赞叹不已。
同济大学学生 方舒雅:这里的第一套大龙邮票非常精美,感觉它像一幅画,像艺术品。
王博文:感觉有点遥远,尤其是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讲,但是对邮政又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总觉得寄信、寄明信片是一件很有浪漫气息的事情。
刚刚经历了毕业找工作的王博文说,最触动他的展品,要数民国时期的邮政员工甄拔试题。
“仔细去看它的内容,他会考国文‘知行合一’‘多难兴邦’,问的问题有,民族的发生与国家的发生,什么是真平等和假平等,包括后面有外文、算数、地理、历史……
觉得非常震惊,原来邮政不仅仅只是帮人传递东西的工作,还希望员工是一个深刻的人。”
走出博物馆展厅,门口就是正在营业的邮局。一些年轻人专门去买了明信片,用筷子蘸着写字台上的浆糊,小心翼翼贴上邮票,郑重写下人生中的第一封信。
“博物馆看完之后,拐回来说寄个明信片,写给我最好的朋友。
以前我没有寄过信,也不知道步骤是怎样,和用手机打出来的,好像不太一样。”
作者:代 灵
来源: 上海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