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复习资料,高考语文近十年真题汇总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9 05:35:04

2022高考语文考前总复习超全资料汇总(打印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论述文本选择题

①先看题目是选择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

②仔细看选项,画出其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关联词、陈述主体、受体等)

③仔细和原文对比

④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

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

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需注意选项中出现了文本外的材料时,要看这个材料与文本的关系,看它在文中有无依据,这涉及到推断和论证逻辑。

D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E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H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I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H观点与论据不搭,论证结构判断错误或者论证逻辑错误。

注意第4题以下常见题类型:

1)某材料有怎样的论证特点?

答题角度:①明确中心论点 ②简要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③论证方法 ④论证结构 ⑤论证语言特点

2)某材料的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思路?

答题角度:①概括每段段落大意 ②合并同类项

3)某材料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题角度:①点出论证方法 ②结合具体分析 ③指出效果

论证方法汇总: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6)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7)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8)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第五题做题方法:一般问策略、方法,看懂问题,在材料中找答案(注意分条概括,不要抄原文!)

小说阅读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1、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

2、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3、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补充——【常见叙述方式】

顺序: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个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个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作用: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

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

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显示人物身份、地位,间接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 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2) 揭示或凸显主旨;

(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

A.身份(思想)B.社会背景(活动舞台)C.情节(活动过程)D.言行(心理)E.创作意图F.比较

三、赏析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环境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A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烘托人物形象。自然环境往往是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设置的,从而显露其性格。

C推动情节发展。

D暗示社会环境。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

E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答题模式:环境 人物 情节 主题

2.具体环境描写作用

A、小说开头,作用一般为定下感情或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B、营造特定意境氛围,感染读者或主人公。

C、场景在人物出场前,功能为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某个情节,功能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D、如果场景置于人物描写之中,功能可能是揭示人物性格。

E、如果某场景作为小说主背景,其作用可能是一种象征。

四、归纳主题

(1)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

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3)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2.解题技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2)解题思路: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六、分析文章的结构

1、分析文章结构的技法

(1)分析小说的标题

常见的作用有:线索、情节、暗示、主要人物、内容、事件

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2)分析小说的开头

开头方法: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②写景法。常见作用: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还能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析文中的某句话

2、常见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②内容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展现。

七、分析写作技巧

1、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

(1)从语言运用角度: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

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线索,设置悬念,抑扬,铺垫,暗示,节奏,突转,巧合,串联,并联……

(3)从表现手法角度:

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修辞手法:

①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A.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

B.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C.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 特性。

②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A.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B.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论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

C.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答题格式:强调了 对象 特性

③夸张

A.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B.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读者

C.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④比拟:生动形象

A.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

B.寓情于物,表达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C.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D.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E.使叙述生动形象

F.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⑤设问:吸引读者

A.引人注意,发人思考,强调观点,加深印象 B.承上启下,过渡衔接

C.波澜起伏,避免呆滞 D.提掣全篇,带动全文 E.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⑥.反问:加强语气

A.加强语气以利论辩 B.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 C.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中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炼,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场面描写:使人物情貌一览无余。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虚实(正侧面):引发作者联想,使人物形象特点更突出、更丰满。

对比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某一性格或情感。

3.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我”不一定是作者自己)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便于叙事和议论。

散文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题型一:词句

一、提问方式: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二、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三、规范答题

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四、答题模式:抓关键词 分解句子 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一、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二、解题方法:

【人称的作用】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一、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解题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一、提问方式:

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作者是如何写“……”?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二、答题模式:手法 分析 艺术效果(注意叠词:) 表达感情

三、解题方法: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①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②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含蓄委婉)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a.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b.虚实结合:如《雨霖铃》

c.正侧结合:如《口技》 d.点面结合:如《江雪》 e.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④描写的作用

人物描写

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⑤描写的角度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A.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C.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一、解题方法: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

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②惟妙惟肖③体物入微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⑦意在言外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

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题型六:引文的作用

一、规范答题(要点):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

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二、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三、关于句子的表达效果

1、提问方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2、答题格式:

描写(表现)对象(内容) 手法(修辞格) 分析 表达(艺术)效果(情感、语言等)。

3、另外,此类题型还需从以下角度思考: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虚实: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即化抽象为具体)。此种手法常和想象、联想联系在一起。

顺序:时间、古今、春夏秋冬、早晚

空间:远近,、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

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要注意“通感”手法的运用)

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

一、提示(要点)

①概括内容作用 ②提示主旨作用

③线索作用 ④修辞作用(比喻、拟人、引用、仿辞等)

第一单元:叙述

1.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 意识流

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墙上的斑点》。

4.冰山理论

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他认为,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5. 以小见大

小:一幅画面、一段对话、一个老人——小格局,小人物

大:宏大的战争主题

《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第二单元:场景

1. 场景: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即“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有大场景和小场景之分,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

2. 把握场景的功能:

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②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

④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之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⑤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⑥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在大多情况下,小说中的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3. 风景的意义:

①作为背景出现的风景,往往对事件起着相应的衬托作用。

②风景也可作为幕间音乐,起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的作用。

③风景还有营造氛围、孕育美感和给人以精神启示等作用。

第三单元:主题

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

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这样的小说,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第四单元:人物

1.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大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是“贴着人物写”,通过紧贴人物的心理写,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紧贴人物的言行写,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间接描写方法以描写其它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

语言也是一种行为。

言行是内心世界的流露。

2.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现实中人类的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如《飘》中的斯佳丽。

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扁平人物”的单调虽然乏味,但在讽刺性小说中,却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第五单元:情节

1.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快捷方式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 小说情节安排常见的技巧:

①注重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情节安排。

②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可形成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效果。

③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④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⑤串联:串联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

⑥并联: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第六单元:结构

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第七单元:情感

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无论何种文学样式,它在字里行间总是浸润著作者或浓或淡的情感,表达作者对世界的各式各样的情怀。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的情感及其处理方式尤其独特的地方,它对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随着情节的发展自然展露,从而收到更深层次地打动人的效果。小说的情感讲究酝酿,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

体会小说的情感,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神随着小说情节展开或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故事、人物和作者“相遇”,真正融入文本之中。然后,用心揣摩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关注融入作者情感的细节,品味表达情感的语言。

悲悯情怀——最高尚的情感。

第八单元:虚构

1.“虚构”的意义: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2.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

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着一种真实,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真实,它并不与现实的客观事物一一对应。

3. 小说中的真实:

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虚构的几种情况:

⑴煞有介事,写得像真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如博尔赫斯《沙之书》;

⑵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像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⑶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暧昧态度,像卡夫卡《变形记》。

补充知识

虚构手法: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依据生活逻辑,通过想象和撮合,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并非存在,在又在情理中的人生图画。

荒诞手法:西方文学中表现主义文学流派,主张用主观感受的真实去代替客观存在的真实。在艺术表现上则任意扭曲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用来强化和外化主观的思想感情,或则采用象征的手法用以表现某种抽象的观念。

文言文阅读题

1、浏览文章后,看第12题(关于内容的选择题),然后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人物关系与相关事件。

2、依次浏览题目(包括翻译),并将各题在文中对应处勾画出来。再读文章,思考这些问题点涉及的人与事。

3、弄懂文章内容之后再按照如下顺序做题:

(1)先做第12题,即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选择题。方法同小阅读。

(2)接着做第10、11题。做题必须将问题带回原文中思考。实词理解(包括文化常识)和断句,都要对语句做内容和语法的分析。文化常识是随文命题,因此每个选项涉及的文化常识必须回到原文理解。错误一般是比较熟悉的点,特别陌生的一般不会错。注细微处,一般会涉及到官职升降、任用和贬职等等,这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去推断,如果是课本中学过的,一定要回归课本。

尤其注意的是内容理解题,要有语境意识。一是要将选项对应到文中,并在文中勾画出来,结合涉及的内容、整个语段的含义仔细比对,二是注意选项的观点和阐释部分的协调与否。

其中断句题,要注意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A语感断句法,根据对语句意思的理解,用语感断句。

B虚词标志法,盖、夫、至若等常常在句首;乎、哉、矣、也等常常在句尾。

C句式断句法,“……者……也”式判断句,“者”后断句;问答式的语句,在问答之间停顿。

D表示时间地点的状语,若在句首,状语后可以停顿。

E语法断句法,除去上述四种情况,一般需要停顿的部分,是一个语法意义上的句子,我们应该找到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语和谓语,由于主语可能承前省略,故一定要补充出来再找到相应的谓语动词,如果不能找到谓语动词,这个部分就不能停顿。

F注意语句内容,要根据语境推断语句内容,据此断句。

(3)最后做翻译题。其基本方法如下:

A将句子带回原文,找到恰切的语境,理解这个句子大致讲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

B勾画出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含代词与名词性短语)和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尤其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这些不需要翻译)。理清句子中的人物关系和相关事件。做适当的语法成分分析。

C注意句子的特殊句式和句子中的固定结构和短语。

D在试卷上将每个词语逐一翻译,连起来读一读,在此基础上补充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再读,勾画出疑惑处。注意要有“文言意识”,对于难解的实词尽量联想相关成语,不要轻易用该词的现代汉语意思。

E对疑惑处,根据句子意思和上下文语境推断正确的含义。这个办法也适用于实词理解题。将答案誊写在答题卷上。

●要有文言意识——一般实词多单音节、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要能大体掌握并能回归课文,尤其要关注涉及官职变动的高频词汇。

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一、有相关知识的题型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等。

1.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

2. 抒情方式

3.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

(1)景情关系:

触景生情: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2)常考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夸大、缩小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反问、设问、双关(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偶、用典、意象罗列(列锦)、叠词

(3)其他艺术手法:虚写、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想象

(4)章法结构:

①线索: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

②结构类型:首尾呼应、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层进、前后照应。

③层次脉络。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次内容,理清作品脉络的发展。注意写景与抒情内容的安排。

(5)答题模板:答案表述模式——“特点 说明 作用”

二、有答题模式的题型

字词品鉴、句子作用(含景物作用)、句子赏析、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分析、思想感情等。

1.字词品鉴

答题格式:词义 手法 描述 作用

第一步,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指出该词所用艺术手法。

第三步,联想想象,描绘跟该词相关的诗句内容。 第四步,指出作用:

(1)内容作用:①表现对象××特点;②抒发××感情;③渲染××气氛;④定下××基调。

(2)结构作用:①为××作铺垫;②与××对照;③与××呼应;④总领××内容;

⑤总结××内容;⑥线索;⑦点题。

2.句子作用(答题格式:内容 结构)

(1)内容包括:

①写了什么内容(景、人、物、事;如果是形象,要概括出特点);

②反映了什么时代、社会特征;

③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④渲染什么气氛;

⑤抒发什么感情;

⑥定下什么基调。

(2)结构包括:①为××作铺垫;②与××对照;③与××呼应;

④总领××内容;⑤总结××内容;⑥点题。

3.句子赏析

①艺术手法(优先考虑修辞)

·答题格式:手法 说明 作用(特点,情感)

②精彩词语

③独特角度

④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答题格式:概括(特点 名称) 具体表现 回扣特点

4.意境分析

答题格式

①意象 景象 意境 思想感情

(“运用了××意象,描绘了××景象,营造了××(特点)的意境,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特点 具体分析

5.思想感情

①关注诗题 ②逐句分析 ③利用注释 ④抓直抒胸臆的词句

⑤把握描写(景、人、物、事、场景)的内容和情调(哀、乐) ⑥化内容为感情

答题模版——××感情:作品中的××内容(要转述诗句意思,不能只是引用诗句),表现了××感情。

三、无答题模式——需读懂作品、扣问作答的题型

情境默写题

1、考纲规定64篇,要能逐一过关,后期注意做练习。

2、注意审题,题干上的提示语往往涉及句中词语与内容。

提示语分为三种基本情况:所填语句语境(上下文或者因果)、所填语句内容、所填语句情思。

3、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一笔一画交代清楚。

4、注意异体字、通假字、同义异形词的写法。

◆强调:阅读鉴赏方面的主观题,答题一定要牢记语言精准简练:

(1)三先: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先观点。

(2)先观点后阐释。每一点,都要先用术语精准简洁地呈现观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简要阐释。

(3)文学类文本和古诗阅读鉴赏题,要有四要素意识和审美体验意识。

语言文字应用题

1、逻辑填空(衔接填空与语句复位)(注意字数要求)

【1】衔接填空题一般以一个语段为语境。从语段结构入手,理清语段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楚语段的话题(或者陈述对象)、主要内容。

【2】弄清要填写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属于段落的哪一个部分,它与前后文的哪一句对应。

【3】弄清要填写的句子与前后文的逻辑、语义关系。

【4】注意陈述对象、陈述角度、语段中心、语言的语体色彩。

◆随时不忘语段的陈述对象,一定要有语段结构意识。

●其他如扩写、续写等题型,可以参照情景对话的题型。

●1-3类题型,请充分运用语段知识,请参照《语段的妙用》。

答案表述中,要有情景代入意识和条理意识,特别注意逻辑性。

2、逻辑推理

(1)说明逻辑错误(可能和仿句结合)

要辨析三处逻辑错误的性质是否相同,相同则用同样句式表达,不同则不需要用相同句式表达。

(2)修改逻辑错误

在明了逻辑错误的性质的前提下修改逻辑错误,并注意整个语段的连贯、通顺。

(3)推理,如三段论推理,一定要注意大前提的正确性,大前提与小前提的周延性。

3、情景对话(得体)(注意字数)

(1)情景对话是语言运用的热点,强调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因此必须进入情境去体验和思考。

(2)注意语境中语言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整体把握语段话题、主要内容、交际意图和结构。注意上下文的衔接连贯。

(3)注意不同具*际语的格式和术语的运用。如“开场白”“节目串词”“广告词”“推荐语”“颁奖词”“请假条”“说明书”“情景对话”等等。

(4)注意对格式语言的要求,如句式、修辞,或者生动形象,书面语或者口语等。

A、请假条、说明书、便条、借条、通知、申请书等,语言上要求朴实自然、不做雕饰、准确具体、符合交际要求。如通知:

再如借条,还需要注意数字的准确适用,要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大写连用:

B、“开场白”“节目串词”“广告词”“推荐语”“颁奖词”一类,语言则需要生动形象、讲究句式和修辞,体现语言华美,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颁奖词:

给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的颁奖词:

你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困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熟悉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C.“节目串词”需要注意上串下连,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串上——对前一个节目进行简要评价,后半部分顺势连下——对即将出演的下一个节目进行精彩的介绍,要注意上下节目之间的巧妙过渡。

(5)注意交际情境,如交际对象、交际中的“我”的身份,“我”和交际对象的关系。注意语言的得体。

4、图文转换(注意字数)

(1)图标转换成文字:

【1】介绍说明图标的构图要素。注意介绍的顺序(由局部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局部,局部注意顺序),说明的语言。

【2】表述图标的寓意。同介绍构图的局部顺序一致,分别讲要素的含义,最后表述整体的寓意。

(2)漫画转换成文字。

【1】介绍说明漫画的构图要素。注意介绍的顺序(由局部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局部,局部注意顺序),说明的语言(特别要求叙述的除外)。

【2】表述漫画的寓意。表述整体的寓意。

注意:读懂漫画很重要——从漫画的夸张变形的点出发,夸张变形处就是漫画的主旨所在。

(3)表格转换成文字,注意题目要求(含字数)

【1】表格即数据统计,注意数据的统计项目。

【2】要对数据做归类,性质相同的数据统计到一起。

【3】数据抓大放小,寻找规律、发现问题。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表达中不出现具体数字。

【4】针对问题,探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

(4)思维导图转换成文字

【1】理清思维导图中各单元的层级;分清各层级内各单元哪些是程序单元,哪些是内容单元;理清各层级内单元之间的顺序。

【2】按照层级由大到小的顺序,结合各层级内部的顺序,依次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注意字数要求。

5、仿句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相仿。

(1)话题(陈述对象)一致;(2)句式(句子结构和字数)一致;(3)修辞手法一致;(4)感情色彩一致。

6、排序

注意关联词语、代词和语段中心。用分组排序法结合诗歌选项的答案组合,可以巧妙解决问题。

7、句式变换。

只是语言表达的形式发生变化,内容主题基本不变,故不得改变愿意。

(1)长短句变换

【1】长句变短句:将一个长单句变成几个短单句。

先提主干成分与必要的修饰语,成为第一个句子,其余修饰语分围绕第一句的陈述对象或者其修饰的中心语分别写成一个句子,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即可。

【2】短句变长句:将一组短单句变成一个长单句。

确定这组句子的陈述对象,据此选定一个句子作为长单句的主干成分,其余句子变成修饰语加到主干成分上。

(2)整散句变换。主要考散句变整句。

将一组长短不一、结构不同的句子,变成一组结构一致、长短相近(最好相同)的句子。

【1】依据某一句的句式结构,将其他句子调整语序,变化句式,使之结构、陈述角度一致。

【2】依据确定不变的那一句,将其余句子做字数处理,使之字数相同。

(3)下定义

可能和短句变长句结合。下定义在表达上为判断句单句“XXX是xxxxx的XXXX”。用被定义作为主语,“是”做谓语,被定义概念的上一级概念做宾语,两个概念的种属差做定语。定语要揭示被定义概念的本质。

重磅:作文

作文的分类:

以上两种作文可以选择“设三个分论点的模式”去写,也可以按照自己一般的写作模式去写。注意在行文时注意不要脱离文章主题。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小学试题作文(shitizuowen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