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自习时,一女生正在吟诵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当她读到“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时,沉思良久,突然问我:“老师,我觉得“甜蜜”改为“蜜甜,更有味些?”
我沉默不语。翻了翻,她读的是一份《语文报》,第二版《古今文人笔下的四种忧愁》一文引用徐氏诗,正是作的“甜蜜”。
我回到寝室,赶紧查阅资料。《何来“日本女郎”?》一文引徐氏诗仍作“甜蜜”,《徐志摩诗文集》(1999年版)刊登《沙扬娜拉》也作“甜蜜”,《新月派诗歌浅析》里有《沙扬娜拉》却作“蜜甜”,《志摩诗选》(1928年版)也作“蜜甜”。
是“蜜甜”,还是“甜蜜”?先看看这首诗产生的经过。《沙扬娜拉》原诗十八首,从描写海上的景物,回忆在日本的生活,写到对日本女郎温柔美丽的赞赏。后来在刊印时,删掉了前十七首。
短短四句,以风中水仙的姿态,来比喻日本女郎那一低头的温柔与娇羞,真是神来之笔!姑娘“道一声珍重”里,诗人看出了“蜜甜的忧愁”,这种和朋友道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是多么微妙传神啊!
再看“蜜甜”和“甜蜜”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甜蜜”:形容感到幸福、愉快、舒适,如孩子笑得那么~;而“蜜甜”是词的活用,属名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意为像蜜一样甜。如电影《甜蜜的事业》歌词:“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沙扬娜拉》中,“蜜甜”与“甜蜜”只在语序上作了变动,情味却大不一样。“蜜甜”溢出的甜汁,使人感觉到像吃了蜜一样甜。用“蜜甜”修饰“忧愁”,语短情绵,更是妙不可言!
综合四种版本,《徐志摩诗文集》刊登《沙扬娜拉》十八首,最初用的可能就是“甜蜜”,《志摩诗选》(1928年版)最为可信,“蜜甜的忧愁”应是删掉前十七首,修改润色后的定稿。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中写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用它来说明反复锤炼修改,与一首好诗的关系,是十分形象的。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主将,深受西方唯美派影响,追求诗的意趣与精密。《沙扬娜拉》将原诗十八首忍痛割爱后,只保留最后一首,又把“甜蜜”改做“蜜甜”,这样全诗更凝练,更完美,诗意更浓,艺术感染力更强,于是成为了抒情短诗中的珍品。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