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西第二小学六年级 王泽睿
在旧书重读的时候,我在马克.吐温的中短篇小说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乔治和爱德华的故事。温故而知新我想到了一些别的东西。
在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里有两个孩子,他们的父母给哥哥取名爱德华,弟弟乔治。爱德华是个乖孩子,从小就听话懂事,父母常常教导他要努力,认真就能取得好的结果。而弟弟乔治爱哭、爱闹,父母只好无时无刻的奖励和安慰乔治,也因此而冷落了爱德华。步入社会后,乔治成了一名混混。乔治的哥哥步入社会后,找到一份工作娶了妻子并每次都给乔治和家人送生活费。有一次,乔治半夜喝醉了酒跟别人殴打被抓了起来,这事还引起了民众和资本家的注意。通过对这件事的大肆宣扬和对事实的改编演绎,乔治“意外”成了一名“明星”。群众都希望他能改正并提供了大量的金钱和工作机会给他,但乔治本性难改,把犯下的罪过嫁祸到爱德华身上。导致爱德华家破人散,爱德华的妻子还嫁给了乔治。
在一个晚上,乔治又喝醉了,到他哥哥所工作的银行中抢劫并打死了他的哥哥。但他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引起群众的愤怒,而是引起了群众的热烈追捧并要求免除乔治的死刑。虽然最终乔治还是判了死刑。在故事的结尾是这样描述的:在墓地中爱德华的墓碑上写着“只要你认真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恰恰和父母在小时候对他的教导一样具有戏剧性。
初读此文章我懵懵懂懂不知所云。不仅发问,人们为何如此愚蠢?难道会有这么多人就无人清醒?爱德华的死因是因他?因乔治?还是因为什么?乔治是生来就恶吗?但现在我有了新的感想……
在原文中提过乔治出生便爱哭闹。父母对其偏爱,在社会上人们又一味的顺从他,无一人批评教育他。由于不断地纵容他那顽劣的天性,让他的邪恶不断增长以至吞噬了人性,就像我们牙中的蛀洞如果不及时进行清洁和治疗这个坏洞就会不断扩大以至于整个牙齿全部坏掉一样。在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近日邯郸中学发生的*人案件。我们无法想象他们三个恶魔内心多少脏污多么可怕,但是我们不妨假设是不是因为家长的无知和无限度的纵容和老师的管理不当导致了那无辜孩子的悲剧。现在法律对其审批的时刻来了,如果就因为未成年就不能严惩那么又会有多少恶魔将会伸出魔爪。
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人们为何如此愚昧?为何这么多人不清醒?我想大概有两点原因。一、在事情进行报道时,极有可能对人们进行了隐瞒,让人们不知真相,认知错误。对事情采取了错误的做法,当人们都目标一致的去执行一个错误答案,那这个答案在没有更强大的力量出现时那便是正确的。而为什么有人要报道这种错误?那是因为之后一定有人在受益。那是谁?资本,唯有强大的资本可以操控媒体,改变事实。也就是“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但是我们便可以猜测资本让罪恶可以如此发展,是否是证明了当时资本已经强过正义,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是多么愚昧和腐败。第二点,那便是“羊群效应”但大部分人都说一种想法,那剩下那些人也会加入到大部分人中。从中获取虚荣和满足感。而不加入的那些人则会感到恐惧和不安,慢慢的也会加入进来。就算有人想出正确的想法,也会在羊群效应和资本的打压下被连根拔除,让正确的道路一片黑暗,永不见光。秉持正义的爱德华,一介平民必然是这场战争中可悲、可怜的牺牲品。
爱德华的死是悲惨的,也是必然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成是资本和正义的一场激烈的战斗,资本用舆论和媒体大获钱财,买通政府,让正义空虚,越发无力,崩溃。这次政府胜利了,给资本带来更多的钱财,更广的人脉,资本会以更全面的姿态席卷而来,那么这里就会沦落成资本的乐园。民众那时再醒来再认清就已经晚了。作为帮凶的他们只能不见天日,不见曙光,成为行尸走肉。而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命运呢?只有变革,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一场改旧除新的变革。一场及其困难的变革,方可能让民众脱离苦海,中止循环。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这场变革的急切心情,呼吁民众,不要麻木,要脱离羊群,方有新生。
(陈宝贵老师点评:读完小作者的文章,令我十分激动。什么是教育,教育不是一堆分数,而是灵魂的塑造,独立思考能力的引领,创造力的启悟。我们无不对孩子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富有逻辑的深刻”而惊叹。他由一篇小说故事谈起,先介绍故事的内容,然后想到邯郸学生的*人案,并给出自己的观点。更令人赞叹的是,他的行文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反过来,继续追溯故事中造成正义不被伸张的原因,他谈到了“资本”,想到了资本操控下的舆论,并且提出了问题的改变之道——“变革”。文章结构严谨,开头概括中心,并构建了文章的结构,陈述故事,进行联想,分析原因,提出解决之道,环环相扣,十分绵密。文章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比如比喻、排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