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12月 16 日生于德国科隆附近的波恩,父亲是一个天生顽劣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富人家的仆人。贝多芬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出了极高的音乐天份,但生活的重担让他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责任,17 岁时,他负起了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13岁时的贝多芬
这个时候,欧洲大革命爆发了。贝多芬此时处于音乐的尝试期,从革命的浪潮中获得了很多启发,他读了荷马、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的作品,并把这些人文思想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22 岁那年,他离开了波恩终身都居住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此时他变得很自信,经常出人于贵族家庭演奏音乐,在经济上已经完全独立了,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他尽情地享受着音乐带给他的快乐。从维也纳开始,贝多芬开始走上了一条成功的路。
青年时期的贝多芬
后来,他师从音乐家海顿,但他在海顿身上获得的东西是基于友谊上的帮助和艺术上的立场,他没能从海顿那里学习作曲,因为海顿无法教给他音乐创作之外的东西。所以他又跟约翰·舒乃克学习作曲方法,这样,为他的音乐创作奠定基础。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头 10 年,创作出了较为著名的《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这一时期,他对社会和政治等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能在音乐中得到充分表达。《田园奏鸣曲》等一些优秀的作品掀开了音乐史上新的一页。虽受耳疾的困扰,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1801年,他爱上了朱丽埃塔·圭恰迪妮,为她作了那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而自己的残疾和圭恰迪妮的稚气与自私并未使他们结合,这些都使贝多芬苦恼。1802 ,假,这一时期他开始向命运抗争,《第二交响曲》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他的创作热情继续高涨,他将自己所独有的坚毅精神表现在《英雄交响曲》中,这首交响乐就像贝多芬个人经历的一部自传。1810年,贝多芬爱上了茜丽柴·玛尔法蒂,并为她写了一首独奏的钢琴小品《A)调巴加泰勒》,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钢琴曲《致艾丽丝》爱情的狂热为贝多芬带来了灵感,《第七交响曲》和《策八交响曲》就是这样的状态下完成的。当他创作最为光煌的《第九交响曲》时,他的耳朵已经全聋了,身体况十分恶劣。但他以超人的毅力,用6年的时间将此品完成。《第九交响曲》的胜利,在贝多芬的心中已下了光荣的标记,因此,在此后几年的音乐中,每个由子都有一副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正在音乐创作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一生都受疾病痛苦地折磨,但他却在痛苦中寻找欢乐,为我们留下了太多不朽的音乐作品。1827 年 3 月 26日,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