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是晚唐词人,他的词音律和谐,风格秾丽,与韦庄并称"温韦",有"花间鼻祖"之称。他是第一位大量填词的人,是词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后来的李璟、冯延巳、柳永、晏殊、晏几道、欧阳修都受到他的影响,对宋词婉约派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写"思妇"这一文学形象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屡见不鲜。如何把常见的题材写成经典,看看温庭筠的这首闺怨词,你就知道了。
《更漏子》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天明。
《更漏子》作为词牌,也是从曲牌转化而来的。"子"就是小令,顾名思义,"更漏子"就是书写晚间情怀的曲子,或者晚上演唱的情歌,那就一起看下温庭筠为我们展示了怎样一幅夜景图画吧。
上阙写室内。这是一个半夜难眠的美丽女子的闺房。精美的玉炉散发着幽香,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在这摇曳的光影中映照出来的,是这个华美画堂里的秋思——"偏照画堂秋思"。秋思是一种情愫,它深藏于心,是摸不着看不到的,怎能照出来呢?但在温庭筠这里,不但能照,而且是"偏照",就是非照不可。由此,室内的景物与人物的情感便巧妙地联系起来,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让"偏照"自然喷涌而出。
美丽而凄寂的画堂,与女主人公相伴的,只有那飘香的玉炉和流泪的蜡烛。蜡烛在流泪,愁肠百结的人儿不也在默默流泪吗?
她独卧床上,翠眉淡薄,鬓发零乱,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夜是如此漫长,枕衾是如此寒冷。正如李清照思念丈夫的的"半夜凉初透"。冷的是枕、是衾、也是她的心。
下阙从室内转到室外,由女子的所见、所感转入她的所闻。那长夜的窗外,梧桐树正淋着三更冷雨,也不管她此刻的伤心。一滴滴的寒雨淅淅沥沥地打在叶叶梧桐上,打在冰冷的石阶上,从暗夜一直到天明,连绵不停。
从"玉炉香,红烛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的深夜,再到"点滴到天明"的早上,女子彻夜无寐,未言其愁,当然更非"怎一个人愁字了得"了。
提到温庭筠,我们总会说他的词风妩媚精致。是的,这首词的上阙辞采密丽,细腻柔婉,但下阙疏淡流畅,语浅情深;上阙是一幅工笔画,下阙却是一幅泼墨山水画,一浓一淡,一密一疏,顿挫自如,跌宕有致,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集中在一首词中,可见温庭筠技巧的精湛。前人更评价其为"飞卿词中之冠",尤其结尾三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天明",被誉为"开北宋先声"。
温庭筠的这首词到底有多好?"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李易安的名句;"悲欢离合,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是蒋捷的妙语,都是从温庭筠这首词中生化出来的,温庭筠的本事,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