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演讲稿,汶川地震感恩演讲稿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3 15:16:00

来源:天津日报

原标题:从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2008年5月12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里氏8.0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军民临危受命、迎难而上,开展了一场抢救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救援斗争,彰显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同中华文明的基因禀赋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善用抗震救灾历史经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汇聚精神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成立了全国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广大党员干部先后成立2000多个“党员突击队”,自愿缴纳近70亿元特殊党费。各地的救援队伍、医疗队伍、运输队伍第一时间赶赴救灾现场。抗震救灾期间,累计志愿者人数、志愿献血人数、自愿捐款捐物人数,均创造了世界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之最。面对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全国19个省市勇挑重担,承担起 “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工作。举国上下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彰显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多重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而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民拥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指出:我们13亿多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只要大家一条心,有党和政府支持,有全国人民支援,再大的坎都能迈过去。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我们唯有万众一心加油干、众志成城破难关,方能在现代化建设中赢得历史主动,创造新辉煌。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锤炼过硬本领

面对险象环生、充满未知的救援前线,14.6万人民子弟兵写下请战书、按下红指印,突进震中地带,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抗震英模王毅率领200名官兵组成先遣部队,在余震不断、前方不明、滑坡随时袭来的境遇下,历经21小时、徒步行军90多公里,打通了汶川与外界的联系。灾难面前,冲在最前面的总是共产党员。正如**指出:“哪里危险多、哪里困难大、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就有共产党人的奋斗”。

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我们党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依靠的就是这股愈挫愈勇的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将更具隐蔽性、复杂性、全局性。共产党人要坚决响应**的号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各种风险挑战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勇于战胜一切困难。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永葆为民本色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第一时间指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救灾人员秉持“一线希望、百倍努力”的原则,和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黄金救援72小时后仍然拉网式搜救,地震伤员全部免费治疗,全力保障灾区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住处、有医治。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四川灾区没有饿死一个人,没有暴发重大疫情,创造了我国乃至全球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虽堪称奇迹,但其必然性蕴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已然成为我们应对各种灾情大考的标准答卷。

回望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总能攻坚克难、力挽狂澜,正是因为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在新征程上,我们党将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人为本同尊重科学是内在一致的。只有尊重科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率、减低损害度。从抢救群众生命到严防灾后疫情,从抢修基础设施到做好恢复重建,都是在科学有序的状态中、在现代科技的保障下展开的。**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要遵循和把握科学规律,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就越要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向科学要答案、要办法、要方案。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新发展阶段,我们更应坚定不移地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贯彻新时代科技发展战略方针,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新时代的奋进征途中,依然会充满各种风险挑战。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中华民族定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吴淑丽,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嘉宇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