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故事是关于两宋之间的一个有名术士,他叫谢石 字润夫 成都人。目前在《夷坚志》中关于他的故事有三条,前二条我已经分享了,见链接。他是在宋徽宗宣和年间在北宋都城汴梁出名,后又于南宋绍兴八年在南宋都城临安,为人相字,也很出名。今天的这个事是他南宋初建炎年间的一件事,正好这三个故事依其先后顺序,经北南二帝三个年号。
本故事出自《夷坚志 蓬州樵夫 》作者:洪迈(南宋)说当时谢石以相术出名后,有一次去江苏丹阳游玩,在丹阳市场上看见一个道姑,手执一把很大的扇子,上面写着大字“拆字如神”。
谢石看到后笑着说:“论拆字还能胜的过我吗?这老婆子有何本事敢说这大话!”于是招呼这道姑来到店中,写了一个“石”字给她看。
那道姑说:“这石字,为名不成,得召却退,逢皮则破,遇卒则碎。”谢石听她说完,虽然不痛快,但是心里还是挺服气的。于第二天,他又去找这个道姑,问了半天没人认识她,原来这是一位异人。
宋高宗建炎年中(黄帝历3824-3827年,西历1127-1130),谢石为利州路(宋代行政区划)某县尉,当地有一个武将叫王进,他邀请谢石喝酒,同时又让谢石根据他的名字占算占算,谢石根据“进”字,说:“家欲走,若图事必失。”
当时王进正准备结党叛变,听到他的话不以为然。后来准备好造反的当天晚上,他家的奶妈翻墙去告官,当即王进被逮捕下狱,在狱中他长叹一口气说:“悔不用谢石之言。”当地太守听了这话,就怀疑谢石是同谋,知道他要造反而不告发,也把谢石下了大狱。后来把谢石削籍刺字发配到蓬州。后来询问那王进的乡里,原来是沧州南皮人,并且他开始起于卒伍,这些事正应了那道姑所言“逢皮则破,遇卒则碎。”。
等这谢石来到蓬州,有一次路过当地天庆观时,看见一个樵夫背着柴在大门左边休息,这谢石会相人,仔细看了这樵夫,就问他说:“神清、骨清、气清,你是不是神仙?”这樵夫径直来到谢石面前,薅住谢石的头发大骂:“就你话多,坏就坏在你这张嘴上,你今天怎么还敢乱说?”这樵夫抡圆了手掌左右开弓就是一顿大嘴巴子,打完就走了。在一旁的路人都看傻了,不知是什么事,争着去摸谢石的脸,谢石就问:“我脸咋了?”,原来是脸上的刺字没有了。当地郡守听说了这事,随即给他开具了释放证明,他也就恢复了自由身。
《春渚纪闻》这本书上说:“谢石刚到京师时,曾经以拆‘朝’字为十月十日大贵人之故得官。”还一说:徽宗书“问”字,命一小隶拿着去问谢石,当时谢石密书于侧,又把这纸封好,告诫他回到家方可以打开看。等这隶回去上奏,徽宗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左为君,右为君,圣人万岁。”遂补承信郎。
当时有个道士听说了这个事,也写了一个“问”让人拿去给谢石占算,谢石说:“门虽大,只有一口。”道士愕然。原来他的道观只有他一个正规道士,虽然他有几个童仆但不是道士。虽然如此,这道士还是感觉不足为奇,又写“器”字,请了一个俗人拿去给谢石占算,谢石说:“人口空多,皆在户外。”于是道士算是服了。
评论:、利州路辖境相当于:今四川营山、南部以北,通江、平昌以西,平武、梓潼以东地区和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星子山以西,以及甘肃文县一带。
简单把文中的拆字解释一下:
一,原文:“为名不成,得召却退,逢皮则破,遇卒则碎。”
这石字变形加上一笔为名字,因缺一笔说其名不成;同样石字不用变形添一笔即为召字,所以说得召却退;石加皮是破字,石加卒是碎字。
二,原文:“家欲走,若图事必失。”
这句话是根据王进的进字来说的,进字上面的井字有家的意思,不动的意思,加上下面的走字,所以说家欲走,正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所以说他若图事必失。
以上解释是个人理解,未必是原意。原作者洪迈的大哥洪适(间阔)于绍兴年间在临安见过谢石本人,也并没有说他脸上有刺字,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谢石的相术确实神奇,那樵夫可能真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