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鹳雀楼
偏关老牛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起巴颜喀拉山,东入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四个地貌单元、三级地形阶梯,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大河。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山西境内穿过4市19县,形成无数蔚为壮观的黄河胜景,孕育了独步古今的黄河风情,这是山西文化旅游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欣赏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山西从旅游大省走向旅游强省的自信和底气所在。在晋陕大峡谷南岸,无数美丽的故事被这条母亲河串联起来,本期就带您走进其中最动听的那几段。
老牛湾
黄河入晋第一湾
老牛湾位于偏关县。黄河从这里入晋,晋陕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长城与黄河在这里握手,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
从老牛湾堡村往北走300米,有一座高大雄伟的“望河楼”,也叫护水楼、老牛湾墩。此楼是明代传递军事信息的瞭望台。楼分两层,上层建有“楼橹”,用于瞭望放哨,下层存放军械武器,四周环以垛口射洞。河楼东临百丈深渊的杨家川河,北面崖上留有栈道,为两山对峙的“老牛湾口”。相传当年王昭君出塞时来到崖口,回首远眺中原,遥遥千里,重重山水;再回首瞻望面前的滔滔黄河,茫茫前程,不禁百感交集,思绪万千,随即吟出一首五言诗:姊嫱今远归,娇子与同和。塞外春来日,父老知苦何。
思乡之情,满溢诗中,动人的故事传说,更加增添了老牛湾的神秘色彩。又传说昭君出塞途经老牛湾,从北岸长城塞口下石栈小道,一步一步下到沟底,只见清溪从沟内奔涌而出,昭君注目观看时,如镜的溪水倒映出她沉鱼落雁之容,她用溪水洗着秀发,山溪便成了香溪了。
碛口古镇
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古镇位于临县南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碛口古为兵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
碛口之碛,就是水中的乱石滩。300多年前,晋商运货的船从上游而来到此再也过不去了。货物只能下船,弃水行旱,碛口修了“码头”。货多了,船就多了,人也多了,碛口变成了镇子,繁华起来。
那一繁华竟了不得了。码头上等待卸货的船,绵延二三十里。商贾寒暄,运夫吆喝,牲畜摆铃,人货畜比肩接踵的鼎沸让黄河涛声都失去了气魄。强大的“物流产业”用仓储、票号、铁匠铺、镖局、饭铺酒肆、大车店堆砌起碛口的三条大街,使碛口成为明、清、民国早年间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水旱转运码头,西领陕甘宁蒙,东指太原京津,所以才被冠以“九曲黄河第一镇”。
如今,繁衍了二三百年的碛口码头,繁华凋零起来却如白驹过隙,喧嚣在数十年间便归于寂寞,只能从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当中,感触那时漕运商贸集镇的繁华了。
蔡家崖
聆听红色的故事
蔡家崖,一块神奇的热土地,一个古老的小山村。
蔡家崖纪念馆就位于黄河岸边兴县城西的蔡家崖村,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基地,是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之一。
一部《吕梁英雄传》,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片老区。黄河一过,便是延安。当年,作为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八路军120师师部驻地,蔡家崖承担着保卫延安的使命,也是红军东渡进军华北的跳板。这里是晋绥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时人誉称“小延安”。它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为保卫党中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48年春,*东渡黄河来到蔡家崖。在这里发表了两篇著名文献——《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然后从这里出发到西柏坡,在那里指挥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三大战役”。
壶口瀑布
千里黄河一壶收
壶口瀑布位于吉县壶口镇,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壶口至龙门的黄河峡谷段,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为了固边,曾在沿线设有军政机构。
黄河水一路咆哮至晋陕峡谷时,河面宽度由400多米骤然收缩为50米,倾泻于落差30米的石槽中,因其形似茶壶注水,得名壶口瀑布。黄河水在这里被峡谷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而下,跃入深潭,溅起巨大的浪涛,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场面极其壮观。站在河边观看,无不被震撼。这里也被人们誉为“民族精神”“黄河魂”和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
1938年9月,正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这里。他在瀑布前流连忘返,滔滔的黄河水激发了诗人无限的灵感,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之后,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子,从此华夏大地回荡起了《黄河大合唱》的民族交响曲。
鹳雀楼
黄河文化的象征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是黄河流域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四大历史文化名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文人学士登临赏景,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隋唐五代,迄自宋辽,鹳雀楼军事用途渐渐消失,成为文人*客赋文咏诗的胜地,最有名的当然是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自然景色,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涵咫尺于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合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又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鹳雀楼,作为黄河文化的象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品,其模型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也曾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永久收藏保存。
本报记者 王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