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上,主持人龙洋念了这样一道题目:*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作者认为不要学霸王项羽的原因是什么?主持人给出了三个选项,其中之一是正确答案。
A、项羽有勇无谋,轻举妄动。
B、项羽徒有虚名,不堪一击。
C、项羽贪图虚名,放虎归山。
*的这首七律写在1949年的4月23日,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占领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府南京,*在北平香山别墅听闻这个捷报,心情无比激动,挥毫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近现代〕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用了七个典故,其中诗词大会提出的“不可沽名学霸王”,是其中之一。霸王指的是项羽,即西楚霸王,秦朝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前205年项羽与刘邦在彭城展开殊死一战,这就是著名的彭城之战,这场战役在项羽英勇果敢的指挥之下,以3万之师打败56万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刘邦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窜,项羽率兵追击,最后刘邦仅带十余名骑兵突围,几近全军覆灭。
但这场战役首领刘邦脱逃,不能被称为全部灭亡,项羽也没有获得全面胜利。刘邦呢,归拢残兵败将,退守到了荥阳,也就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当项羽对逃掉的刘邦余部,没有乘胜追击之时,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刘邦最后果真有着极强的反抗逆袭之力,很快纠结兵力十万人,走出失败的阴影,继而绝地反击,逆境而战。
*写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是1949年的4月23日。时间前推到1948年秋天,我军在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的打击,他们已成苟延残喘之状,但蒋介石无视不可收拾的残局,继续垂死挣扎。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军队已全线溃败,全面的内战也已进入尾声,但是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4月21日,*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要“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即刻崩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将胜利的旗帜插上国民党政府的总统府,宣告国民党在南京22年的反动统治彻底结束。
*在听闻南京解放的消息,感慨万千,挥毫写下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指的就是要趁国民党反动派衰败之时,痛打残敌,乘胜追击,以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绝不能像图得虚名的悲剧人物项羽一样,落得无以弥补的惨痛教训。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引领全诗的灵魂,在中国古典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提倡的是“穷寇毋追”,但*一反这种观点,坚持“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战略思想,对已经走投无路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就是绝对不能姑息,要乘胜追击,不留后患,全部歼灭,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不可沽名学霸王”,这里的“沽名”指故意做作或者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项羽怕担“不义”之名,没有利用本已有的优势兵力消灭刘邦,最后反遭刘邦消灭,项羽乌江自刎。我们要从项羽的失败教训中领悟,不能为了“和平”之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这就是*非凡的胆识和豪迈的气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作者认为不要学霸王项羽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答案是C、项羽贪图虚名,放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