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津实验中学李延军
在明代,有个叫文徵(zhēng)明的人,他是大名鼎鼎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有人评价文徵明:“书法,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小楷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尤其是文徵明书写的《千字文》更是一绝。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个《文徵明习字》的故事。
《书林纪事》记载: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意思是: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于是大有进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没有马虎的时候,有时他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怕麻烦。因此,他越到老年,书法越发精致巧妙。
文徵明小楷字为什么被人称为“明朝第一”?我们从这个故事中不难找到答案:一是“多”,就是练习的时间要多。文徵明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写字,日书万字,一直到八十九岁去世,勤练不辍,终成一代宗师。二是“少”,就是选选字帖要精。这个故事中文徵明每天临摹的字帖只有《千字文》,事实上不一定如此,但说明一个问题:文徵明练字时一定专于少数几本字帖,而且练熟练透后再练其他字帖,这是肯定的。专练一本字帖的好处是能把字帖中每个字的笔画、结构等都能参透,久而久之,就掌握了字帖中每个字的精髓,在此基础上,才会“书遂大进”。大家看一下文徵明在79岁时书写的《千字文》吧:字字秀丽温润,稳重严谨,法度严谨,笔势飘逸劲健,用笔挥洒自如、精湛娴熟,灵动十足,真是千古一绝!这是他苦练的硕果!三是“严”。文徵明在平时写字或给人回信时,严于律己,写字绝不马虎草率,“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对自己严,犹如用刀给自己刮骨疗毒,一般人很难做到,而文徵明却几十年如一日,实在是难能可贵!四是“精”。文徵明学习书法绘画精益求精。他总是追求完美,绝不允许有任何瑕疵。
文徵明在这些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永远心怀梦想。他虽然自幼愚笨,曾一度被怀疑为“智障”:2岁尚不会开口,6岁尚不能走路,9岁还不能流利说话,一生参加过9次乡试,均落榜,有一次还因字迹太差,而被监考官当场撕毁考卷。但是他矢志不渝,最终他的诗、文、书、画俱佳,人称“四绝全才”!他拜在名师门下,书法学习大书法家李应祯、绘画学习大画家沈周。他活到老学到老,每日都用苦功,而且“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后期勃发。
这让我想起了古雅典德摩斯梯尼的故事: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嗓音微弱,在常人看来,他似乎没有一点当演说家的天赋,但他认为自己肯定是可以学好口才的。为了改进发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读,迎着大风和波涛讲话,所以德摩斯梯尼讲话能力提高很快,最终成为古雅典的雄辩家、演说家。
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马三枣也是一个坚持不懈而成功的人。学者寇俊松《儿童文学作家马三枣:笨人下足了功夫也就不那么笨了》这样写到:
马三枣说:“我是个笨人。考试成绩老是落后,打扑克总是输牌,跳绳不停地绊腿。我要做成一件事,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我不敢分散我的时间。我爱好文学,就把时间都用在文学上,能有‘仨核桃俩枣’的收获,就知足了。”
然而,他的收获何止“仨核桃俩枣”。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几年来,他年年都有新收获,一部部优秀儿童小说相继出版,几乎囊括了全国各项儿童文学奖,并且为中国儿童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小和尚慧宽的崭新形象。马三枣却谦虚地说:“也许是因为我读书细嚼慢咽,消化吸收得很好。其实,我一天只能写七八百字,我要反复修改。如果读者喜欢我的小说,我只能说,花到了春天就绽放了,水到了100℃就沸腾了,笨人下足了功夫也就不那么笨了。”
文徵明、德摩斯梯尼、马三枣他们成功的故事是不是值得我们深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