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一个资深美剧迷,发现了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在诸多高收视率的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不经意间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或文学家。《末日孤舰》里,科学家吃饭闲聊时的话题是马克·吐温;《绝命毒师》里的制毒师在躺椅上读惠特曼的《草叶集》;《犯罪心理》中提到的哲学家、文学家有几百人,包括荷马、卡夫卡、荣格、鲍勃·迪伦、尼采、莎士比亚、田纳西·威廉斯、安德烈·莫洛亚……相反,在我们国产电视剧和电影里,很少看到类似的场景,也很少有类似的内容。
上述这个对比,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说明:本题来布局未来研究院精选试题。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国家认同
审题
限制性
1.“上述这个对比,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表明“感悟和思考”产生的源头有明确限制,必须基于材料中的对比。对比的内容为: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不经意间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或文学家”,而“在我们国产电视剧和电影里”,很少有类似的场景和内容。“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即为跑题。
2.材料开头一句告诉考生,这里所列举的是一种“现象”,这就暗示考生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3.“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感悟的主体有明确的指向性——“你”,着意考查考生的人文积淀与反思精神。
开放性
1.感悟和思考的角度是多样的。既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来写,也可以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展开;既可以从教育的角度写,也可以从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角度写。
2.文体是自由的。侧重“感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性散文,侧重“思考”可以选择议论文。
3.本题目谈的是经典传承问题,考生要尽量表现自己的文化积淀,在援引事例时有极大的开放性。
解题
材料展现的国内外影视剧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表面上看是在展现中外影视文化的不同,实则意在通过对比来指出我国在传承本民族优秀经典文化上的缺失。因此,在审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窥斑知豹,指出传承文化经典,树立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参考立意
1.拥抱经典,浸润心灵。
2.珍视民族文明,传承经典文化。
3.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实现民族文化复兴。
4.让经典文化走出象牙塔,走近大众。
范文展示
重拾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复兴
在诸多高收视率的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不经意间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或文学家。相反,在我们国产电视剧和电影里,很少有类似的场景和内容。这个现象令人深思。(列出现象,引人深思。)
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漠视与无知。面对这样的文化缺失现状,我们必须重拾经典,重拾被岁月尘封的璀璨民族文化,更要重建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结合材料,发现问题,提出论点,体现自己对材料所举现象的思考。)
如果把人类文明比作江河,经典文化就好比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它们凝结智慧,照亮茫途。然而,时代变迁,物欲横流,我们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不知归途。无论这明珠如何散发光芒,人们却早已将其深锁椟中,束之高阁。我们的眼中早已没有了文学的光芒。(联系当下,为下文张本。)
但文化也是一笔财富,是一笔更大的财富。我们不该遗忘那些诗词歌赋:屈子的汨罗、陶潜的东篱、太白的月亮、稼轩的栏干、易安的黄花……每一首诗,每一阙词,在历经历史淘洗后仍承载着既属于他们又触动着我们的喜怒哀愁;我们不该遗忘那些经典名著,葬花的黛玉,鞠躬尽瘁的孔明……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画面,在漫漫岁月积淀后仍然灵动鲜活;我们不该遗忘那些新*,有爱的橡树,康桥的夜月……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寄托,在时光流转中仍然浪漫唯美。(集束式例证,凸显经典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唤起人们对经典的热爱。)
但这熠熠生辉的文化明珠,在今人眼中似乎不值一提,没有什么比网络、八卦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当下,他们并不在意脍炙人口的名著、滋养灵魂的经典,在他们眼里更重要的是带给他们巨大感官刺激的娱乐八卦,段子,手游。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文化的遗忘,不仅仅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缺失,更是一个时代民族文化的缺失。(回归现实,摆出事实,以批判眼光看问题。)
一个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要有自信心,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对别国的文化,不能因欣羡而遗弃本国的文化,否则就会彻底地失去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基石,是每一个国民的自信之源。让我们拥抱经典,在短暂的迷失后重新找到自我,让国民在国家进步中重拾文化自信。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志。中国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民族优秀文化不应被遗忘、被埋没,它应该是我们展示给世人的一张靓丽名片。(由个人到民族乃至国家,指出对待经典文化的正确态度和用好经典的积极意义。)
唯有重拾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卒章显志,照应标题。)
点评
开头紧密联系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表明自己的思考。中间部分以集束式例证展现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与自信,同时也展现了考生的文化积淀。结尾部分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思考问题,紧扣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时代热点,体现了当代学子的责任意识和家国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