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二十四孝读后感,国学孝经读后感100例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5 12:57:01

仁爱是孝顺的基础,“孝悌”为仁之本,儒家的这个基本道德观念对中国影响深远。那么,“仁孝”关系究竟是什么?何为儒家的“孝观”呢?这种观念有何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

一、从《论语》中探索仁孝关系,体悟儒家的“孝观”

黄香是仁孝的典范,他在家敬仰父母,在外做官忠诚帝王,亲爱百姓。“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出自《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给父亲暖被窝,夏天为父亲扇凉席,为官期间,发生水灾,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给灾民购买米面,添置衣物,受到汉和帝的尊崇,也是后人敬仰的楷模。

孝经二十四孝读后感,国学孝经读后感100例(1)

《论语》里面有很多关于“仁孝”的语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孔子告诉自己的弟子说,在家里呢,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兄长,要谨言慎行,做人要讲究诚信,要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呢,就去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德行。古代,交通没有现代发达,故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父母在家,古代人就不会去很远的地方,那时候从北京到云南都要走上大半年,父母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做子女的需在身边及时尽孝。

二、孝为仁爱之根,仁为孝之前提

何为“仁”呢,所谓仁就是爱人,对于人的爱护、尊重、帮助,都属于仁的范畴。仁为爱之源,为道德之基础,为生命本源的关怀之情。

何为“孝”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有些人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孝顺了,照这样,连牲畜都有人喂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敬仰之心,何谈孝呢。用食物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要做到的,但是光做到这点,是不能称为孝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每日的功课。

孝经二十四孝读后感,国学孝经读后感100例(2)

儒家依仁论孝,仁为孝之前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告诉自己的弟子,做人如果不仁义怎么对待礼仪呢,做人如果不仁义又怎么对待礼乐呢。礼乐制度是维护阶级权利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武器,仁孝是非常抽象的概念,通过礼乐的教化,颐养身心,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孝悌为仁爱的根本,孝起源于原始社会对生殖繁衍的崇拜,儒家把孝悌观与人从生到死的生命流程结合起来,主张要追念祖先,十分重视追念和送丧,通过祭祀来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古代,父母死后要为其守丧三年,即使在朝廷为官,无论官职多大,都要告假回家“丁忧”,这期间是没有俸禄的,更严重的是,三年后朝廷上的变化会很大,很有可能自己的位置都没有了,正因为有此顾虑,很多官员隐瞒父母的丧事,唐明宗时期的孟异因隐瞒了母亲的丧事被皇帝刺死,因为在当时的当权者看来,不孝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是没有颜面活在这个世上的。

三、儒家的孝观:对待父母用真心,对待朋友有仁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1.顺着父母的心意,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对待父母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语出《礼记·檀弓下》。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我家里很贫困,不能给父母吃好的,父母死了后也不能按照礼仪为他安葬,我实在太伤心了。”孔子就安慰他说:“只要用心赡养父母,哪怕是吃豆子喝清水,也是孝顺。”子路是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孔子也非常喜欢他,子路对待父母是极尽所能,只要自己能做到的,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他都心甘情愿去做,子路家里是非常穷的,平时也只能吃点粗糠野菜,有一天,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米缸早就空空如也了,子路很烦躁,思来想去,想起可以去亲戚家里借点回来,于是,他很早就起来,翻越好几座大山,走了几十里山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着父母吃着香喷喷的米饭,瞬间就开心了。

孝经二十四孝读后感,国学孝经读后感100例(3)

孝顺和经济条件没有关系,有钱的人不一定会拿钱来孝顺父母,现代有很多人,自己穿爱马仕衣服,背香奈儿包包,对待父母却一毛不拔,这样的人是没有一点德行的。

2.尊重长辈,真诚待人,是孝向社会的延伸

汉武帝是个非常孝顺的帝王,当时,他母亲生病了,他一边管理朝政,一边陪着母亲,母亲喝药,他必须亲自试试汤药热不热,坚持了三年多。古代重视德治,把孝廉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他们从小熟读孔孟经典,早已把孝刻进了骨髓,做到孟子所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人间的一切爱都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一个人对生他养他的人都不心存感恩,他是不能对待朋友真诚,对待妻子温柔,对待国家忠诚的。生活中尊重长辈,工作中尊重领导,对身边的人都笑呵呵,喜欢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人际关系是很和谐的。儒家的这种孝观,渗透出人不分贵贱的思想,只要人人行孝道,“温良恭俭让”的良民会越来越多,社会也是太平的。

3.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做到对社会有用,父母也会受到众人的爱戴

母亲节那天,在抖音里看到了一个短视频,*在1959年6月的一天,向母亲坟上敬献鲜花,深鞠三躬,一代伟人在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看得令人泪眼朦胧。《孝经》里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儒家认为孝顺的最高的境界,就是立身行道,在事业上有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在科举考试中高中,在朝廷做官荣归故里。

孝经二十四孝读后感,国学孝经读后感100例(4)

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实现了个人价值,就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比如某领域的专家、英雄楷模等,父母也会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从个人努力达到了社会的博爱的结果,让父母享受到精神的愉悦,这是儒家认为的孝道的最高境界。

四、儒家仁孝观的现实意义:做到了仁孝,你就收获了最大的人生财富

为何要把孝作为人最大的德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人接触的信息比古代多很多,交通也非常发达,人与人之间却没有了古人“把酒言欢”的畅快,这跟受西方自由思想影响有一定关系,再加上工业时代的发展,很多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家族里的兄弟姐妹也分散在世界各地,不能朝夕相处,孝悌的思想有所减弱。现代很多有钱人把一堆又一堆的食物寄给父母,每个月打很多钱,可是,跟父母三个月一个电话,说不了一分钟就挂断,父母呢,生气的很,不认为他是个孝顺的孩子,而他呢,整日闷闷不乐,唉声叹气,体会不到生命的快乐。而始终保持孝心的人,却能体会到人间最大的幸福,在父母那里得到最大的满足和包容,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脸上的皱纹才会舒展开,嘴角挂着笑容,好事也跟着来了。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意思是说,看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孝心,孝顺的人对其他人也会有爱心,不会做出邪恶的事情,对国家也会很忠诚。现在很多人找对象是看钱,家里有没有房子,车子是多少钱的,钱到位,其他的都可以谈,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你要是不了解这个人怎么样,你就去他家吃一次饭,看他在家是怎么对待父母的,就知道这个人值不值交往了。

孝经二十四孝读后感,国学孝经读后感100例(5)

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听话,有成就,先要培养他的孝德,比如,告诉他大人上桌前,小孩不能动筷,要从小让他知父母恩,长大了才会了解父母含辛茹苦的不容易,懂得珍惜,感恩,等你年老的时候,他才会在你身边尽心照顾你。

结语:孟子说:“仁,人心之安宅也。”讲的是,仁是人安身立命的道理,表现在父母身上就是孝,表现在兄弟身上就是敬重,表现在同事、领导身上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仁孝观”实现了个人价值与报效国家的统一,其中,孝道既是基础又是所有价值的归结,一个人感恩父母,他也必将对其他人报以仁爱之心。父母与子女人世间的相逢,是难得的缘分,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子女,一天天老去,子女在外求学工作,不能像古人那样膝下嘘寒问暖,孝道越来越淡化,再加上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更加应该大力倡导孝道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论语》、《礼记》、《孝经》、《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