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贴近现实的百宝箱,比次元口袋更能勾起小孩动手制作的*
所有那个年纪的孩子,一定也都幻想过自己也能拥有一个秘密基地,就和小虎队在中餐馆下的那个一样。当年国内编辑选中《冒险小虎队》出版,据说也是因为这个中国元素。
不过它让大家印象更深的,一定还是人人都爱吃的油炸春卷。味觉记忆往往能经住更多时间的冲刷,书中碧吉最爱吃的榛子巧克力,也馋哭过不少隔壁小孩。
作为标题中“鬼怪”含量不低的一部小说,《冒险小虎队》还理所当然地给很多人留下过童年阴影。封面里的骷髅头,插画里的斗篷鬼魂,还有文字里的灵异现象,都是多年后回忆起这本书时,许多人笑着谈起的丢人回忆。
虽然“死亡”、“幽灵”、“诅咒”等词常常出现在标题里,不过故事发展到最后,往往都是坏人在装神弄鬼,或者干脆是一个恶作剧、一个误会,总之一切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这也导致如今很多人回过头去批评这本书,将其打为虎头蛇尾的标题党作品。但这种剧情结构的安排在另一部分看来,也正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开头噱头拉满、结尾转进科学道理的剧情结构,我们这群观众并不陌生,科教频道的人气节目《走近科学》就是这个套路,“开头悬疑片,中间恐怖片,结尾喜剧片”就是网友对这个套路的精准概括。
《冒险小虎队》的标题也起得很玄,《无面骑士》《死亡海岸》《恶魔号之谜》等等,但最后一定不会有真的灵异事件发生,经过小虎队的探秘和科普,背后都是某种自然现象或人为伪装。
但这并不妨碍许多故事成为我们的童年阴影
用成年人的眼光再去审视这些儿童读物,难免会觉得结局太弱没内容,撑不起悬疑感十足的开头。但其实对于知识储备并不完备的小孩来说,结尾道理、文化、科学知识的科普,也同样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尤其是当小读者自己一步步跟着主角们冒险走来,亲自揭开谜底时。
作者托马斯从木偶师到儿童节目主持人再到儿童文学作者,一直都在和青少年打交道。他表示自己为孩子写作的一个标准,就是“孩子爱看,家长也放心”的故事。所以如果你仔细回想,会发现书中不止没有超自然现象,连一起*人事件都没有发生过。
虽然他的其他作品里,也有不少包含了惊恐和超自然要素,比如这套在国内借用了“惊恐小虎队”名号的《惊恐俱乐部》
在创作少儿读物时,他发现有人爱看长篇小说,但更多小孩没什么阅读习惯,所以他更爱写容易上手的短篇小说。甚至为了让孩子更有读书的成就感,会故意缩短章节长度,这样孩子就可以自豪地跟父母说今天看了3章小说,尽管其中内容并不多。
“我总是想象我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我认为这种方式效果很好。”《冒险小虎队》的易读性和参与感,也是它能成功的关键。以解密卡为代表的“破案小工具”,在当时完全惊艳了第一次见识互动图书的我们。
游戏与小说结合的形式,在书中强化了“读者就是第四个小虎队成员”这个设定,换来了无与伦比的代入感,也成了后来被国内少儿读物广泛借鉴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