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小朋友们,咱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节课咱们学习过的内容,咱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呀?
因为咱们都是由炎帝带领的炎族与黄帝带领的黄族共同发展来的,并合并在一起叫做华夏族,所以咱们也叫做华夏民族。炎帝和黄帝两人最后发生了矛盾,最后是谁胜利了呢?
是的,黄帝最后赢得了胜利,就这样咱们一代传一代传到了现在,这其中发生了很多事情,还伴随着统治者的犯错。我们还学了一首朝代歌,里面以时间顺序记录了从夏朝开始的很多次王朝变革。你们还记得吗?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这就是朝代歌,那我们学了一位大诗人小时候的故事,他被后来的人们称为诗仙,他是谁呀?
对,他就是李白,那学习了他小时候什么的故事呀?
对,小时候李白觉着自己聪明,学东西很快,就不好好学习,跑出去玩去了。结果他碰到了一个老婆婆正在磨铁棒,李白看到老婆婆磨杵成针的毅力的时候,他觉得他自己做错了,于是知错就改,便回家继续用功读书了,最后变成了“诗仙”,留给我们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让我们后人敬仰,我们再把我们这次学过的两个成语复习一下,跟老师读一下,磨杵成针。
意思是把铁棒磨成绣花针,表示要坚持不懈的干一件事情。还有一个是什么呀?
知错能改,意思是只要知道错了,就要积极地改正。就还是一个好孩子。我们来读一下磨杵成针的文言文。
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yù)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李白小的时候读书,没有学成,就放弃跑去玩了。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婆婆磨铁棒,李白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老婆婆回答道:“想要做一个绣花针。”李白被老婆婆的言语感动了,于是继续学习。李白这种看了别人好的品质,就改变自己的错误品质,这就是磨杵成针的文言文。
最后我们用《周易》中的话来总结李白这种知错能改的品质的,“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谁来说一说意思是什么?
像风和雷一样快的改掉错误,就会有益,君子看见好人做好事就马上跟过去努力学习、模仿,发现自己有过错时,毫不犹豫的迅速去改正。
这段文字是取自于《周易》这本书的,咱们之前学过《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那《周易》是什么书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
一、《易经》
很久很久以前,咱们还没有文字,所有人记录事情的方式都是用符号,所以那时候传下来的书大多都是符号,看都看不明白,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有些人便绞尽脑汁去想古人这些横横的符号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呢?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咱们上一堂课学过的炎帝和黄帝都给这些符号写过一些东西来阐述这些东西的意思,分别叫做《连山》《归藏》,还有周朝的开国国君周文王姬昌也写了一本书来解释这些符号,这本书就叫做《周易》,咱们上一节课学过的“风雷,益,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便是出自周文王姬昌之手。
那老师现在问你们一个问题,咱们之前学过的中国最伟大的老师是谁呀?
是的,中国最伟大的老师是孔子,同时孔子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很多道理都是看着这三本书来的,孔子在外漂泊多年之后回到鲁国,为了让后人更明白,开始修订书籍,这三本书自然也在其中,并且给这三本书合起来叫做《易经》。
当然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很多学派都是从《易经》中来的,所以《易经》也被称为群经之首,意思是所有书籍中的第一位,但是很遗憾,后来《连山》《归藏》这两本书到现在已经遗失了,咱们现在都不知道这两本书中到底记载了什么,只有《周易》一本书遗传下来了。那周易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就知道啦。
传说有这么一种小动物,他出生在水中,刚出生的时候特别小,也没有锋利的牙齿,但是这时候他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因为体型很小的原因,他整天被那些小鱼小蟹欺负,抢他的食物,他经常饿肚子,甚至有时候还要防范那些大鱼来吃他,东躲躲西藏藏,有很多次他都躲在石头背后哭泣,但是他不能够这样一直哭泣下去,躲藏下去。因为他要活下去。所以他擦干他的泪水,开始的时候都是吃别人不吃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没有人跟它抢,就这样它活了下来。
就这样过了很长很长时间,那些小时候欺负他的小鱼都明显长大了不少,但是看一看自己,他发现他才长大了一点点,但是好在没有小时候那些小鱼小虾来欺负他了,比以前好多了,但是他又发现了新问题,以前的食物他再也吃不饱了,他不得不去吃那些小鱼小虾他才能够吃饱,这又面临着和那些大鱼争抢食物,有之前的经验,他这次没有哭泣,他便在水中到处找别的大鱼吃剩下的食物,就这样他再次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