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样高速的发展,使其与周边兄弟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汉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融合。羌笛、曲项琵琶都是少数民族乐器,代表了边塞的文化,在边塞这种区域,戍边士兵使用这种少数民族乐器特别普遍。
当时唐代的音乐已呈现出独立发展的趋势,产生大量具有纯音乐性质的器乐曲。以琵琶为中心,同时引用诸多从边疆甚至国外传入的新乐器,而这一点,也被唐代的诗人在边塞诗中提现出来了。诗中最频繁出现的琵琶、羌笛等证实引进和流行的新乐器,诗中的一月也是这种纯音乐性质的器乐曲。如果没有这些新乐器产生和普及,我们也不会透过边塞诗歌,看到一首首凄婉动人的器乐曲。
古时战争残酷,通讯条件不发达,出征士兵日夜思念家乡,而羌笛、琵琶独特的音色,更能够抒发自己苦闷、压抑的心情,听后无不令人动容,泪下。出塞军中的战士,在闲暇时节用于排解苦闷,解除忧虑的活动比较少。羌笛和胡琴都是小乐器,这与大型的乐器比起来,更适合长期携带。
在边塞战争中,战士们要长期东北西走方便携带,容易演奏的单人乐器羌笛、琵琶就成为了业余爱好首选。感情充沛的诗人们,也就把这种将士们独奏诉衷肠的塞外独特风景线,带入了他们的边塞诗中。
羌笛、琵琶这样的乐器意象运用到边塞诗中,起到了提高诗歌艺术美学的作用。一方面,音乐是人民情感宣泄的重要渠道,作为音乐载体的丝竹民族乐器,就是对这些诗化了的情感和沉淀了的审美再现。
羌笛、琵琶在描绘大漠萧索的自然风光、将士们思乡怀人、征战戍边的苦闷等题材中,能够给予边塞诗人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而乐器出现在诗中,也更容易让读诗的人产生画面感,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试听感受,让诗人和读者跨时空站在一幅幅壮美的边塞情景画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悲壮美、动态美、音韵美。
另一方面, 以琵琶、羌笛为代表的胡乐器,其曲风表达的情感多是悲壮苍凉的,跟唐代边塞诗的情感基调是相符合的。诗人经常被乐曲感染、激发,将音乐跟人生结合起来,进而铸造一首首奇伟瑰丽的诗篇。而琵琶和羌笛被赋予的情感和意蕴,在边塞诗中烘托渲染了诗人想营造的气氛和意境,更加有力的深化了诗歌主题,开拓了诗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