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镇旧影
朱家角镇在宋元期间形成小集镇,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属于华亭县、上海县、昆山县。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因水运交通便利,商业日盛,朱家角逐成大镇。清末明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丽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民国期间,米业鼎盛,所产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独占鳌头,远销京城海外。每逢稻谷登场,最高峰达二三万石(1500—2250吨);收油菜籽600吨,所产“朱家角菜油”行销百里,远近闻名。还有工业、手工业、钱庄典当、金融业、碾米厂、发电厂等,均开全县之首,且起步早,发展快。时北大街、大新街沿街两侧大小商号鳞次栉比,全镇坐商有千户之多,夜市闹如白昼。每逢节日,更有外地商贩前来赶集,酒肆茶楼几乎日夜营业,大商小贩走街串巷,点心小吃琳琅满目;还有粜稻谷的农船成千上百,往来穿梭。
朱家角古镇水边的游船
淸嘉庆年间修纂的《珠里小志》里定镇名为“珠里”,俗称“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与高阳里、冠盖里媲美可也。”从中可领略到200年前朱家角之繁荣及人情风貌。
链接水陆交通的古桥:或拱券如虹,或几经修缮
延续千年的朱家角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在古镇内,一座座高耸的石拱桥,一个个堆砌齐整的石驳河埠,一间间雅致的蠡壳窗棂,一个个独具匠心的“系船石”……都是这座水乡市镇古往今来的见证。在这些历史建筑遗存中,放生桥可以说是古镇历史的标志,也是包括周庄、乌镇、同里等在内的“江南十大名镇”中惟一的大型古桥。知名桥梁专家唐寰澄曾说:“论上海古桥之大,惟朱家角放生桥。”放生桥横跨漕港河上,五孔石拱,全长70多米,建于明代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由慈门寺僧性潮募建。放生桥长如带,拱券如虹。“井带长虹”为朱家角十景之一。历来文人雅士赞美此桥,有诗云:“长桥驾彩虹,往来便是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
朱家角放生桥远景
值得一提的是,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古镇上不少古桥都自然生长着石榴树,放生桥也是如此。据说,这是当年造桥工匠们为讨口彩,用糯米灰浆拌石榴籽来砌石缝,取其“石留”之义。那些生命力特别顽强的石榴籽,从石缝中发芽、生根,最后长成丛树,石榴与石桥浑然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虽然石榴的生长对古桥保护是利还是弊,专家们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但当地居民对这些石榴树,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坚信生长的石榴,真的能起到固石留石的作用。
自然生长在放生桥桥缝里的石榴树
在朱家角古镇上保留完好的20多座明清古桥中,此前也存在由于年久失修,被列为“危桥”者。泰安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泰安桥位于朱家角古刹圆津禅院门前,古桥名刹相互衬托,历来是朱家角一大名胜。清人有诗云:“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诗写得很直白,但古人消暑纳凉的生活气息却跃然纸上。诗中“古寺”即圆津禅院,“一桥”就是泰安桥。1994年,泰安桥被列为青浦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石块风化,泰安桥早年间已被定为‘危桥’,2001年,相关部门曾提出保护维修计划。2003年8月5日正式动工。遗憾的是,在修缮期间,泰安桥由于出现棚桥变形、拱顶下沉,桥拱顶部坍塌。对于后来泰安桥的修复,尽管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还是在当年一个月之后的朱家角旅游节到来之前,完成了建新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