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国家宏观经济指标,比如GDP,比如CPI,比如央行逆回购等等,这些名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他们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有多大关系呢?
本文就是希望通过一篇文章简单介绍各种基础名词,让大家一下子了解这个名词的含义。
一、GDP
GDP是宏观经济的一把尺子。
公元1280年(宋末),中国GDP为600美元,欧洲为576美元。到公元1700年(清康熙年间),由于中国人口增长过快,虽然经济总量仍在增加,人均GDP却依然为600美元,低于英国的1,250美元。
即使民国时期经济表现最佳的1936年,人均GDP也只是597美元的水平,未超过历史上的600美元。由于内战,到195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448美元,还不及宋朝初期的450美元。直到1956年才超过宋朝的水平,达到616美元,而这个时候的英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了。
·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表现:公元960——公元2030年
什么是GDP?
GDP又叫国内生产总值,说的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一国)所生产的最终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但凡是在本国国土内生产的产品就要计入本国的GDP。注意:二手货的价值不计入当年的GDP。
今天,在美国、日本、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75%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在60%—65%,而中国是40%左右,发展明显滞后,也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特点和不足。
怎么计算GDP?
就整个经济体来说,所有部门的收入之和一定等于它们的支出之和,也等于产出之和,也就是“收入=支出=产出”。这为我们核算GDP提供了三条思路。
产出法:计算“果园”一年的总产量;
支出法:计算“果园”一年总的销售额;
收入法:将“果园”所有人的工资和你获得的利润加起来。
我们通常以支出法来计算GDP.
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净出口(NX)
美国多年以来的平均情况是,消费占70%,投资15%,政府购买20%左右,净出口-5%(贸易逆差)。从构成上的差异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而发达国家主要取决于消费。
GDP的不足?
GDP单纯衡量产出,但是对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环境、休闲、廉政、勇气等没有得到任何反映。
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发现:当GDP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收入再继续增加,满意度只有微小的提高(这就是有名的“伊斯特林悖论”)。
主要大国GDP历年变化
二、CPI
经济学上,衡量物价上涨的指标叫作价格指数,它反映了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是经济指数的一种,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简称CPI)是根据普通居民经常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计算出来的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简称PPI)是基于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而计算的
CPI(ConsumerPriceIndex,消费价格指数)是度量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指数,是普通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调查方法:调查全国30多个省的500多个市、县的近13万户居民家庭(城市5万多,农村7万多)的消费支出构成情况,近4,000名受过专业培训的价格采集员从事价格收集工作,调查网点涉及5万多个,所涉及的700多种商品和服务涵盖了食品、衣着、居住等8大类的263个基本分类。
每过一段时间,统计部门就会对篮子中的商品进行微调,一般是“一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食品、烟酒及用品、服装、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截止到2011年,中国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分别为:食品31.79%、
根据经济学中的“恩格尔定律”,越是发达国家,食品支出的占比就会越低。一般来说,CPI有三个用途。首先,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CPI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核算;最后,CPI有助于工资和补贴等合同的指数化。
CPI的问题:①不考虑消费上的替代行为。②无视新消费品的出现。③无法衡量商品质量的变动。CPI核算存在的这三个问题,使得它常常会高估通货膨胀率。
CPI的其他问题:①CPI没有直接包括房价。国际上的惯例是,购买商品房属于投资行为,不属于消费行为,所以现行CPI不能直接反映商品房价格的变动。二是时期的问题。商品房购买与当期消费不同步;②CPI数据与公众的感受不一致。一个原因是,CPI是一个平均的综合指标,而普通人则极容易为日常消费的某一种商品价格的剧烈变化所迷惑。
三、贸易
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交换是分工的目的(或原因)而非结果。斯密认为,是“市场的规模决定了分工的程度”。也就是说,生产者所面临的市场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稀缺资源用于一种用途后所必须放弃的其他用途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当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或者相对成本来生产一种商品时,我们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商品是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即便一个人在所有生产活动中都具有绝对优势,他也不应该什么都自己生产;反之,即便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家,也不代表在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一个人的优势和长处在于同他人的比较,不是孤立的。什么都擅长,也要选相对最擅长的来生产;什么都不擅长,也能有相对擅长一点的。
比较优势产生的真正原因——要素禀赋,也就是各国天然拥有的各种要素的数量。该理论以两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命名,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国的比较优势源于其要素禀赋。
四、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我们把GDP的长期变动趋势叫作经济增长,而短期的波动叫作经济周期。
分工和专业化是国家富裕的关键,但分工和专业化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经济学家常常把经济增长分为传统增长和现代增长。前者指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来驱动的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说的是出现在最近3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增长,。GDP核算之父”库兹涅茨曾给经济增长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增长,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的。
有一个叫作“70法则”的简单方法能让你对增长率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这个法则是说,用70(实为70%)来除以该年的增长率,得到的结果就是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如果年增长率是1%的话,则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就是70年。
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经济增长的原因:
Y=f(K,L,H,T,Re,Tr,I,De,…)
其中,Y代表产量,等式右侧的函数中我们把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以自变量的形式放在括号中,K代表物资资本,L代表劳动,H代表人力资本,T代表技术,Re代表自然资源,Tr代表开放度,I代表制度,De代表民主程度。
①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又称为有形资本,例如设备、机器、厂房等存量。经济增长中的一般规律是,资本的增加要大于人口的增加,即人均资本是增加的,从而每个劳动力所拥有的资本量(资本—劳动比率)是增加的。只有人均资本量增加了,才会有人均产量的提高。
刘易斯也承认,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本积累问题,因为劳动的供给是“无限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等提出新古典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不在于资本,而在于技术进步。
②人口或劳动力
18世纪末,英国牧师、经济学奖马尔萨斯出版《人口原理》提出:人口理论有两个重要前提: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维持现状。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加之“边际产量递减”,粮食只能呈代数级数增长,而人口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所以人口必然会超过粮食,饥荒不可避免。
③人力资本或教育
模仿和创新都能带来增长,但对于远离技术前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模仿是增长的主要动力,故而应该加强初、中等教育,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离技术前沿较近,模仿的收益低,更应该专注于创新,所以应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贫穷的终结》一书中,杰弗里·萨克斯(J.Sachs)从医学上得到启发,发现了非洲及南亚贫困的原因可能同疾病有关,那里炎热、潮湿的气候为流行病的泛滥提供了温床。
④技术
在经济学中,有一条古老而又重要的法则叫作“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意思是说,如果在生产中不断地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数量,增加的单位要素所带来的产量会越来越低,最终甚至会适得其反,使总产量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的(DouglassNorth)研究发现,一般人的看法是,西方世界的兴起源于新技术大爆发的产业革命,但为什么产业革命会首先出现在英国而不是别的国家(例如中国)呢?那是因为之前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例如,《专利法》保护了专利发明人的经。
技术进步是如何发生的呢?早期可能是因为偶然性和好奇心的原因,技术进步呈现出随机或不可预测的一面;而今天的技术进步往往受要素相对价格变动而涌现出的经济机会的诱导,是可预期、可把握的。
⑤自然资源
一直有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强调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比如,在非常著名的《枪炮、细菌与钢铁》一书中,戴蒙德将欧亚大陆的发展归因于拥有丰富的物种(特别是可驯养的物种)以及大陆架的走向。
五、失业
在经济学中,一个有劳动能力、愿意并且积极寻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就被认为是失业者。
两个指标才能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一个是劳动参与率,它等于劳动力人口与成年人口之比;另一个是失业率,它是失业人数与劳动力人数之比。
经济学家一般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就是工人和工作岗位在匹配过程中所形成的持续时间较短的失业。找到和自己“匹配”的工作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在经济学上叫作“搜寻”,而摩擦性失业就是和这种搜寻有关的失业。经济学家一般把因经济结构变动而引起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把短期经济波动息息相关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两条重要的经济规律
①奥肯定律
这是美国著名学者阿瑟・奥肯在1962年提出的,是一条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之间交替关系的定律。具体而言,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就会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
②菲利普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Phillips)写了一篇有关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文章,他基于1861—1957年英国的数据,发现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六、利率
利率就是指偿还一定时期的借款时所必须额外多支付的百分比。
利率的决定因素
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储蓄—投资理论”,也称为“真实的利率理论”。他们认为在实体经济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利息是资本的价格。投资来源于储蓄,储蓄是当期放弃的消费,利率在本质上是由于人们放弃了当期的消费而得到的报酬。
现代宏观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凯恩斯将心理因素引入利率当中,提出由货币供求来解释利率的决定。凯恩斯认为利率就是使得公众愿意以货币的方式持有财富恰好等于现有货币存量时候的价格。
后来的经济学家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他们试图在利率决定问题上把古典学派和凯恩斯的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可贷资金供求模型”: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利率是使用可贷资金的代价,影响可贷资金供求水平的因素就是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
七、汇率
国际承认其流通功能的外币又可称为外汇。简而言之,外汇就是外国的钱。
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也是该国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外汇储备在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在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汇率(ExchangeRate)又称汇价,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平日里我们听到的“人民币汇率上升”多指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汇率下降”多指人民币贬值。
汇率下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反之,则抑制进口,鼓励出口。就其直接影响看来,本币升值会刺激进口,使进口商品的数量增加,价格下降;而进口的半成品的价格下降,会降低加工进口半成品的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下降。
本币升值时,本币的购买力相对于外币增加,人们更倾向于持有以本币计价的资产,投资者纷纷将外币兑换成以本币计量的金融资产,导致资本流入本国。反之,本币贬值时购买力相较于外币下降,因而人们更倾向于持有外币,投资者纷纷将以本币计量的金融资产兑换成外汇,导致资本外流。
国际上主要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固定汇率制度:简单地说,就是依靠货币法律、制度来维持汇率。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其二货币局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这是一种汇率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干预的汇率制度。按政府是否干预,可以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中间汇率制度:一些国家发现,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有很多的缺陷,于是一种折中的方法很自然地出现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间汇率制度。采用这种汇率制度的国家,也会钉住某种国际货币,但是这些国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经常地按照固定的比例小幅度地调整汇率。
中国现在实行的汇率制度始于2005年,这是一种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具体来说,人民币的汇率不是只参照美元一种货币,而是参照一篮子的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个“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中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国家和地区及其货币。
在一国汇率政策选择中,有一个著名的“三难困境”,即在稳定的汇率、自由的金融流动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这三者中,政府只能选择其中两个作为目标,想三者兼顾是不可能的。
八、总需求和总供给
就像英国某位著名经济学家说的那样,如果鹦鹉会说供给和需求的话,它也是个经济学家了。供求模型既是经济学的基础,也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最强有力的工具。
总需求(aggregatedemand,AD)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所愿意购买的产出的总量。总供给(AggregateSupply,AS)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与劳务的总和。
总需求=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净出口
宏观经济学中的长期和短期的划分,可简单地以假设价格是黏性(或刚性)的还是可以灵活调整的来区分:前一种分析就是短期分析,也是凯恩斯学派的基本假设;后一种是长期分析,也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
九、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指的是,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等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财政政策有两个重要的工具:政府收入和支出。人们把公债和税收作为政府收入的来源,把政府购买和对社会的转移支付作为支出的去向。
政府支出(G)=税收(T) 政府债务变化(△B) 货币量的变动(△M)
政府财政支出主要有如下几个大的方向: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利息支付等等。
货币政策一般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应的常用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也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进而影响整个商业银行所能创造出的信用货币的数量。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法宝: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比率、法定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也称为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短期债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法定贴现率。法定的贴现率又称为再贴现率,本质上是商业银行为了从中央银行借款而进行票据贴现所使用的贴现率,现在,一般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所使用的利率。
再贴现率就是央行扣留下来的不还给商业银行的那部分资金所占的比率。所以,再贴现率的提高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增加。
本文仅仅作为宏观经济关键指标的一次介绍,比较基础,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