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国,最早位于黄河以北今新乡市一带,建立于商王国时期,商王国后期,商王军队进攻庸国,庸人西逃,投奔关中的周人,亦即庸国西迁关中。
庸国虽然离开了新乡,但也给新乡留下了一些优美的影响,现在新乡的雅称,就是“鄘南”。
黄河以北,庸国位于河内的新乡一带
当时,有一批这样的国家,都是因被商王逼迫,而离开故土,投奔周人,包括自河内迁到关中的庸国、自山西迁到关中的微国、自河南迁到关中以北的卢国,自河南迁到关中以北的罗国,自江苏彭城迁到关中以北的彭国。
白圈内,为卢国、罗国、彭国
所以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商王室自己造成的。
因此,当武王伐纣时,这些国家一起随同出征,进攻商王国,奋勇*敌。
推翻商王国之后,这些国家,本以为可以在关中、以及关中以北,安居乐业了,但是,刚过了三年,周武王去世,商人余部和东夷各国造反,周公东征,灭商人余部邶国,灭东夷各国奄国、费国、薄姑国等。
几乎战败的周人,痛定思痛,为了永绝后患,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周人又对关中及关中以北的各国下手,进行驱赶,这些以前的战友,纷纷含泪被迫离开。
这些国家被逐出周王国,只能走向遥远的荒凉之地。
庸国、微国、卢国、罗国、彭国等,被迫翻越秦岭,南下今湖北一带,当时那里还很荒凉,尚未开发。
先说微国,先是自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南迁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一带,后又西迁到今四川省眉山市一带。
彭国,先是南迁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一带,后又西迁到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一带。
再说庸国,南迁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一带。
卢国,南迁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一带。
罗国,南迁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一带。
竹山县在北,房县在南
庸国、卢国、罗国,都在湖北一带立国直至春秋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庸国因为地利,得到盐池之利,因而越来越强大,成为南方大国,当时,楚国只是中等国家。
春秋早期,楚国渐渐开始崛起,对庸国的南方霸主地位形成威胁,前700年,楚国先后灭掉了庸国的兄弟之邦卢国、罗国,实力增强,也使得庸国进一步感受到威胁。
前611年,楚国发生严重饥荒,此事本与庸国不相干,但是庸国想趁此机会灭了楚国,永绝后患,于是,出兵进攻楚国。
按实力,当时的楚国肯定是打不过庸国的,但是,庸国一家独大,对周围各国都是威胁,于是,两个有点实力的中等国家,楚国、巴国,联起手来,同时发起进攻,夹击庸国。
从地形上看,庸国位于大巴山以北,巴国位于大巴山以南;庸国位于汉水上游,楚国位于汉水下游,因此,巴、楚两国,对庸国形成夹击之势。
秦巴夹击庸国的形势
庞然大物的庸国,顾此失彼,就这么给撕碎了,两个中等国家瓜分了大国庸国的遗产,楚国分得巴山以北的上庸盆地,巴国分得巴山以南的盐池资源。
因此,留下一句俗语:“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简化为成语:“庸人自扰”,意思是说,如果庸国不去招惹楚国,本来没事,但是,按照当时情况看,庸国出击楚国,是对的,本来是可以取胜的,但没想到巴楚联手,遂造成局面反转。
因为庸国的失败,“庸”的意思转变为贬义,成语“庸人自扰”,意思是,平庸的俗人,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几百年后的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秦国崛起,灭蜀国,灭巴国,击败楚国,连续夺占汉水沿岸的汉中、安康、上庸三大盆地。
庸国之地,在三国时期为上庸郡,虽然位于湖北西北部,却属于益州,不属于荆州。刘备派刘封孟达守上庸,荆州被孙吴偷袭,廖化赶来求救,刘封孟达兵少,又怕上庸有失,不敢答应,廖化大骂而去,入蜀郡求救,当然是已经来不及了。
后孟达据上庸造反,投靠曹魏,上庸脱离益州,划归曹魏。诸葛亮北伐时期,孟达又想回归蜀汉,司马懿迅猛出兵,擒*孟达。如果上庸回归蜀汉,则诸葛亮北伐,可以多一路选择,也许局面可以有所变化。
因为,自上庸,比较容易进入南阳盆地,而由南阳北上,则比较容易进攻洛阳。诸葛亮五次北伐,连长安的影子都没能看见,更别提远隔重重关山的洛阳了,而如果蜀汉能保有上庸,则可以从南路直捣洛阳,形势会好很多。
擒*孟达
上庸郡的历史,一直延续到南朝宋,在此之前,千百年来,上庸一直是秦巴山区的中心据点,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唐完成大一统之后,上庸地处腹地,那一带不再打仗,变为和平地带,于是,上庸中心地区分为上庸县、竹山县,从此归于平静。北宋时期,上庸县并入竹山县,竹山县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