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苦酒》封面
那么,雅科夫列夫要退到哪里去呢?他对资本主义赞不绝口、顶礼膜拜。他说:
资本主义带来了实用主义的伦理。在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中体现了崇高的理想主义,它依据的是清醒的、脚踏实地的现实考虑。
戈尔巴乔夫让雅科夫列夫这样的所谓“改革派”进入苏共的领导核心,并掌管意识形态工作,难道仅仅是用人不当和失误吗?苏共主管的意识形态的闸门向反共反苏势力开放,是从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的那一刻开启的。
“公开性”一词是列宁开始使用的,其本意是为了进一步密切同群众的联系渠道,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和劳动人民的意愿。而到了戈尔巴乔夫那里,其本意和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列宁:后浪们,你们跑偏了!
1986年初,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 的口号。
- 1986年3月,戈尔巴乔夫邀请大众媒体批评苏联党政机关。他对新闻媒体说:“在当今社会发展阶段,我们的报刊可以成为独特的反对派。”
- 1987年1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了改革旧体制的方法,即思想方面的“公开性”和社会变革的“民主化”。所谓的“ 公开性”, 再加上所谓的“民主化”,便成为策动全苏联各种反对派大肆声讨苏共的总动员令。
闸门一旦被打开,形形色色的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思潮,便如洪水般地奔涌而出。
- 戈尔巴乔夫所谓的“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实质,是要对亲西方的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势力和思潮“公开”、“ 民主”;
- 而对安德烈耶娃这样表达了捍卫苏联共产党、苏联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的言论和思想则要进行“专政” 和毁灭性打击。
“公开性”首先引发的最主要的思潮是所谓的“反思历史”。1987年1月,戈尔巴乔夫提出,在苏联历史中“不应该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
结果,重新审视乃至全面清算苏共和社会主义苏联历史的风潮,铺天盖地般地掀作开来。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思潮,如死灰复燃,汹涌成势。
斯大林:一群战五渣
- 他们大肆渲染斯大林在肃反中被*害的人数,成几十倍地夸大当时被错*的人数有上千万,甚至几千万人之多;
- 他们把斯大林搞的国家工业化贬损得一无是处。把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的失误肆意歪曲、扩大,甚至否定卫国战争的胜利是苏共和斯大林领导的结果。
这股清算思潮自1987年底开始,到1988年达到高潮。批判的矛头由针对斯大林个人进而指向了20年代至50年代苏联的社会制度,把曾经造成苏联历史辉煌的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说成是“极权主义”,是万恶之源。
1989年以后,对斯大林的批判,逐渐转变为对十月革命对列宁主义和列宁本人的批判与否定。
1989年,苏联有关部门颁布命令,取消学校中马列主义这门必修课,中学的马列主义课程,改为《社会与人》。一些文章或明或暗地提出,斯大林的错误实际上与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乃至列宁本人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官方鼓励下,意识形态领域的这场批判,进而像一股巨大的龙卷风席卷整个社会,而且越刮越猛。一些对“反思历史”特别激进的报刊如《星火》画报和《莫斯科新闻》逐渐暴露其真面目——借否定过去,否定苏共历史,否定社会主义,进而公然打出向资本主义方向“改革”的旗号。
一些大型刊物靠揭露历史、暴露“隐蔽”材料,刊登所谓的反思小说等,发行量剧增:
- 1985年,《民族友谊》杂志原来发行量不到12万份,以后连续几年订数都没有多大变化。1987年一经刊登被称之为“文学炸弹”的丑化斯大林的小说《阿尔巴特大街的儿女们》,1989年发行量即突破了100万份。
- 1989年,《新世界》杂志借刊登索尔仁尼琴反映劳改营和流放地的小说《古拉格群岛》,发行量从42万份猛增至250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