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借助苏教版小语教材特有的“文包诗”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真挚情谊。我在教学时紧紧扣住题眼“送别”作文章,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吟唱体会,激活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离情别绪,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常规手段激情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大都经历过(这里的“经历”泛指行为参与、阅读体验等)送别之类的事。所以,为了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唤醒学生这种已有的沉睡着的情感。在课前,我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⒈音乐课学唱《送别》这首歌,让缓慢、散发着丝丝离别哀伤的旋律萦绕在他们心间,为教学本文时打下一个情感基础。
⒉谈话激活相似情感体验:
师:咱们班小岩同学转学已经快一年了,大家想他吗?在他离开时,大家都为他做了些什么?
生1;我当时送给他一个日记本作留念,上面有我写的赠言。
生2: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到车站为他送行去了。
师:如果小岩同学现在能回到咱们身边该多好呀!就让那一幕美好的情景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吧!
至此,相信大家都已沉浸在对小岩同学的追忆之中了。他们或许会想起昔日一起学习的情景,一起玩耍时的快乐,达到了“课未开始,别情已生”的境界。
二、艺术手段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用艺术的手段来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内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⒈课前师生同唱《送别》曲。
师:老师当时未能亲自去送XX同学,感到非常遗憾,所以我今天打算为XX同学唱一支歌——《送别》(板书),会唱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唱。
⒉变朗读诗歌为歌唱诗歌
当经过一次次对课文和诗歌的朗读感悟,学生对隐含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之后,我采用了吟唱的方式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送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达到“诗人之声即为我心”的境界。
师:在古时候,诗是可以谱上曲子拿来唱的。出示投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C
5 35 1— | 6 1 5—| 5 1 2 3 21 | 2 — 0 0 |
故 人 西辞 黄 鹤楼,烟花三月 下 扬 州。
5 35 1 7 | 6 1 5—| 5 2 3 4 7 | 1— —0 ||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惟见 长江 天 际 流。
《送别》的旋律耳熟能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歌词烂熟于心,离别的情感郁积成河,歌唱就好比提起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大家的离情别意奔涌而出,得到了尽情的宣泄。
在学生一次次充满感情的歌唱之中,由于学习者的情感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因而能很好地融入课文、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与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达到情意融融的境界。
三、角色换位悟情
课文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从诗外走进了诗中,但还停留在一个学习者、鉴赏者的层面上。要想真正地让学生由旁观者进入局中,进入到诗人离别的情感场中,角色换位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师(边说边出示投影):转眼间,又是一年春光烂漫。孟浩然在扬州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读到李白写给他的这首诗,不禁感慨万分。于是,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提笔给李白写了(一首诗、一封信)……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你会写些什么呢?
(生练习,师巡视。)
生:去年今日此景中,春意盎然碧波涌。故人不知今何在,我心依旧与君通。不难看出,从读、背到唱、作,随着学生由诗外进入诗内,再到诗人内心这么一个角色的不断变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一次次来得更为强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满着动人的情感。教师、学生、教材融合成了一个亲密的洋溢着生命激情的整体,从而产一种妙不可言的美。
在本文的教学中,情感成为了教学的手段和教学的目的。就是在这一遍遍的朗读感悟、吟唱体会中,情感发挥了极大的内驱力量,引导学生产生相似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对于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正如梁启超先生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说的一段话:“情感的性质是本能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质是现在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