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清溢远的意思,荷香远溢意思解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9 00:21:33

香清溢远的意思,荷香远溢意思解释(1)


连山

  ●建县始于南朝梁天监五年(506年),称广德县(一作广惠,县治在今连山吉田镇古县坪)。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改称广泽县。
  ●仁寿元年(601年),为避太子杨广名讳,改称连山县。连山县名自此而始。
  ●南宋时期连山县曾易名程山县,元初复为连山县,并相继设安抚司,置连州路总管府,后又降为散州,称连州。
  ●明初废连州并入阳山县,后又复置连山县。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设连山绥瑶直隶厅。
  ●民国元年(1912年),复为县制。
  ●1953年1月,并入连南瑶族自治区。次年2月恢复连山县。
  ●1958年11月,并入连阳各族自治县。
  ●1961年10月,复置连山县。
  ●1962年9月,正式成立连山僮族瑶族自治县。
  ●1965年改“僮族”为“壮族”,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作为县名沿用至今。  
  ■得名缘由
  连山得名与连州同源。县南有黄连山,峰峦连络,多草木。旧志载,山产黄连,故名。
连州
  ●西汉初年汉文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63年)置桂阳县(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连州、连南、连山,县治在今连州镇)。此为连州境内建县之始。
  ●隋开皇十年(590年),在桂阳县置连州,此为连州设置之始。此后,连州曾短暂改名为熙平郡、连山郡,其余时间均称连州。
  ●到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连州升连州路总管府,治所移至连山。十九年(1282年),桂阳县升为散州,称桂阳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桂阳州入连山县。十三年(1380年),于桂阳旧治复置连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置县,连州改置连县。
  ●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4县合并为连阳各族自治县。
  ●1960年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连州各族自治县。
  ●1961年,撤连州各族自治县,分置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
  ●1994年6月,撤销连县建立连州市(县级),省政府委托清远市代管。
  ■得名缘由
  “连州”得名缘于山。置州时境内有黄连岭(今连山境内),盛产黄连。(《舆地纪胜》载:“隋平陈,郡废置连州,因黄连岭以为名”。《湟川志》载:“连以山制名,地介楚粤之间”。)
英德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浈阳县(辖今英中、英东、佛冈北部和滃源)、含洭县(辖今英西地区)。此为英德境内行政建置之始。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置衡州及阳山郡于含洭县(今浛洸镇)。三级行政区同治一地,辉煌一时。
  ●五代南汉乾亨四年(920年),置英州,领浈阳一县。始有英州之名。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英州升称英德府,辖浈阳、浛洸2县。自此有英德之名。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降为英德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县。此后英德县名一直沿用。
  ●1994年3月,撤销英德县建立英德市(县级),省政府委托清远市代管。  
  ■得名缘由
  据2006年版《英德县志》记载,英德得名缘于南宋宁宗赵扩。宋宁宗曾受封英国公,英州是他的封地。继帝位后,庆元元年(1195年)冬十月,即因其“潜邸”升英州为“英德府”“以承恩泽德”,表示“上不忘列祖,下不忘州民,恩德于封地”。
连南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置抚瑶把总。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设理瑶同知。
  ●雍正七年(1729年)改理瑶同知为理瑶军民直隶同知。
  ●民国元年(1912年)设瑶务处。
  ●民国16年,从连山、连县、阳山3县划出瑶族聚居区,置连阳化瑶局(局址设在连县县府内),民国24年改为连阳安化管理局。
  ●民国28年(1939年),局址迁往连县三江城。
  ●民国35年(1946年),撤连阳安化管理局,置连南县,县府驻三江城,统辖连阳瑶境。连南之名始闻于世。
  ●1953年1月与连山县合并,成立连南瑶族自治区(县级)。
  ●1955年6月,改称连南瑶族自治县。
  ●1958年11月,与连山、阳山、连县合并为连阳各族自治县。
  ●1961年10月,重新恢复连南瑶族自治县建制至今。  
  ■得名缘由
  处连县之南,故名。民国24年(1935年),酝酿撤局改县,时任连县县长曾粤珍拟“连南”、“安化”二县名。“连南”名称首次被提出。连阳瑶境新县设置方案上呈省民政厅审议时,最初以寨岗为县治,县境涉及连县、连山、阳山,于新治“寨岗”与旧治“三江”中各取一字,新县命名为“寨江县”。省民政厅认为“寨江”欠雅驯,有悖“安化”之旨。后由于抗日爆发,此方案搁置。民国35年,裁撤安化局,置连南县。连南县名得以确立。
阳山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县境置阳禺国(治所在今县之东,即青莲峡头一带),属楚,时为广东境内三个小国之一。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阳山县,属桂阳郡。是为阳山建县之始。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置阳山郡(治所在含洭)、梁乐郡(今县境南部,治所无考),属衡州。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德四县,梁乐郡辖梁乐、洊安两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阳山县并入连山县。洪武四年废连山县,复置阳山县,管辖地区涵盖今三连一阳,为历史上最大范围。
  ●1958年11月,与连县、连南、连山合并为连阳各族自治县。
  ●1960年10月复县至今。  
  ■得名缘由
  一般认为,阳山县因秦朝末年在县境设阳山关而得名。另有一说,县有阳岩山,又名丫髻山,高出众山,日光先照,故名。         
清远、清城、清新
  ●这三个地方关系密切,因此要合在一起说。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中宿县(辖今清城、清新和佛冈县中南部),属南海郡。是为清远建置之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在原汉朝中宿县地置清远、政宾二县。自此,清远县之名一直沿用至建市前。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建立清远市(地级)。
  ●1988年2月28日,清远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清远建市后,原清远县析置为清城区、清郊区。
  ●1992年6月清郊区改为清新县。
  ●2012年12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调整清远市部分行政区划,正式批准撤销清新县,设立清远市清新区,以原清新县的行政区域为清新区的行政区域。
  ●2013年1月16日,清新区正式设立。
  ●如今,清远市下辖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代管英德市、连州市。  
  ■得名缘由
  “清远”得名缘由,史书无考。“香清溢远”或“清香远溢”之说,取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语句“香远益清,亭亭静植”。从地名学原理及清远郡建置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清远”原意应为“清明广远”。“清”,意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表达一种良好意愿;“远”,是指清远地域广大,远离统治中心(时南梁都城在建康,今南京),表示政区的所在位置。
佛冈
  ●清雍正九年(1731年)在大埔坪(今佛冈县石角镇府城村)设立捕盗同知,管理清远、英德、从化、花县、长宁、广宁6县捕务(无管理地方行政事务职能)。
  ●嘉庆十八年(1813年),划出清远县吉河乡和英德县大陂都、岩下都的部分地区,建立佛冈直隶军民厅,简称佛冈厅,直隶于广东布政使司。此为佛冈建置之始。
  ●民国3年(1914年)撤厅改县,始称佛冈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和1958年,先后将原属清远县的汤塘、四九和龙山、民安等乡镇划归佛冈县。
  ●1952年和1958年,先后两次与从化县合并,1953年和1961年先后两次恢复佛冈县。
  ●从1961年起,一直保持佛冈县的独立建制至今。  
  ■得名缘由
  一般认为,“佛冈”之名是由佛冈村而来。康熙十一年(1672年)版《清远县志》的地图上已有“吉河乡佛冈村”的记载。先有佛冈村,然后才有佛冈县名。“佛冈村”因村中建有佛寺而得名。也有说佛冈得名于观音山,说观音山有一“天成佛像”,故而名之。

香清溢远的意思,荷香远溢意思解释(2)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