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课文巍巍中山陵,初中课本中山陵文章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9 06:02:06

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和大后方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通邮,但附有许多限制。例如汪伪区寄到大后方的信件,收信人只能是普通老百姓,而不能在任何政府机构任职。国立学校的教师或学生亦在其列。而书信的内容,自然是“莫谈国事”“只聊家常”。

例如1943年春,我家由李庄迁至重庆,当时父亲就给尚在北平的朱老社长写了封报平安的信。过了许久,才收到老社长的回复,但收信地址,不是父亲供职的中央大学,而是他在某地的一位亲戚家。

初一课文巍巍中山陵,初中课本中山陵文章(13)

从这里也可得知,虽然学社已一分为二,但仍互有联系,只是次数不多,表达方式也受到限制。但朱老先生对学社工作的关怀不断,乃是不争的事实。

学社人员千辛万苦获得的调查资料并未能全部发挥作用,例如存放在天津英国银行中的资料,就因水患而损失惨重,仅挽救出少量。此外,零星遗落在北平各处的,恐也有一定数量。在解放初期,罗哲文先生就告诉我,曾经在“文整”(文物整理委员会)的仓库里,看到一包学社的文稿,具体内容他不知晓,要我去了解一下。我前往并询问了负责保管的李淑琪同志(陈明达先生夫人),她说不知此事。

不幸中之大幸

2006年,在北京的中国文物研究所库房中,发现一批营造学社文稿,包括父亲撰写的四篇:《河北涞水县水北村石塔》(8550字),《江苏吴县罗汉院双塔》(42102字),《河北定县开元寺塔》(30510字),《河南济源县延庆寺舍利塔》(7035字)。梁思成先生的一篇:《山西应县佛宫寺塔》。经查核,父亲这些著作约成于1936年,是当时学社准备发行的学术专刊《佛塔》的内容,计划由两人各写五座塔,后因抗战爆发,未及刊行。

此部文稿发现时,我正在整编《刘敦桢全集》,得此消息当即恳请中国文物研究所协助提供,承蒙张廷皓所长、杨欣、查群女士及刘志雄先生大力协助,将四篇稿件影印件给我。文稿均用学社抗战前习用的稿纸,并以毛笔写就。标题下有作者署名,而写稿的毛笔字迹确系出自父亲之手。此文稿是否即罗哲文先生所云者,尚不能认定,但此物自何方何人之手,也早已成为疑案。推测此五稿可能是当时散失于北平的遗物,虽仅残存半数,也属不幸中之大幸,亦有慰作者在天之灵矣!

初一课文巍巍中山陵,初中课本中山陵文章(14)

朱老社长不辞千辛万苦,多年竭心尽力,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为此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现在:首先,为我国建立了首座系统调查研究中华传统古建筑的学术机构;其次,为我国科学界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弥补了重要的学术空白,并争得了世界荣耀;第三,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学术人才,其领军的梁思成、刘敦桢先生,都由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第四,创造了一整套高标准、高质量而又易于推行的古建筑调查研究方式方法和准则,为后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顺利开展古建科研、保护工作树立了标杆。

中国营造学社的出现,是一个特定条件下的历史产物。当时中国积弱,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部经济不发展,科学技术落后,人民生活贫困。营造学社的成立,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手段来研究千百年遗留下来的辉煌中国建筑文化。首先通过调查,摸清家底,然后再进行修整保护,而后面这个目标,当时完全没有可能施行。因此营造学社当时主要任务,只是尽可能完成整个工作的第一部分,而作为第二部分的全民保护,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实现的。

初一课文巍巍中山陵,初中课本中山陵文章(15)

现在,外出调查使用的器材和手段更加先进和便利,测量、绘图等都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甚至还可使用航拍……物质条件已不成为问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是目前成败的关键。我认为在解决了物的问题后,要继承的是前辈们那种为国家人民奋力工作克服万难的崇高精神。先要有强烈的爱国心,才会萌生奋勇斗争的责任感。这不仅是营造学社的先辈,更是我们的祖先,以及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所做出的榜样。

初一课文巍巍中山陵,初中课本中山陵文章(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