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没有宗教,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样解决了许多宗教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宗教需要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生命的有限性和时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一个人,作为一个实在的生命体,我们的生命都会有一个时间的期限。比如周有光先生一百零九岁了,杨绛先生一百零四岁了,我在这里丝毫没有诅咒这两位先生的意思,他们终究有一天会离开我们而去的。而时间的长河是没有尽头的。生命的有限性和时间的无限性之间,是一个永恒的矛盾。这是所有的宗教和文化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宗教是如何解决的呢?基督教告诉人们,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善行,获得重返伊甸园的资格,回到了伊甸园,你就获得了永恒。伊斯兰教告诉人们,你如果一生行善,遵照主的意志,你就可以去那下临诸河的乐园。佛教告诉人们,一生不断修行,将来就可以脱离轮回,前往极乐世界。这些宗教都是在彼岸世界里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永恒的天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终极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宗教,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终极关怀。我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现实性,中国人就是在现实生活之中解决了终极关怀的问题。
早在春秋时期,一次鲁国的贵族叔孙豹到晋国去访问,晋国的贵族范宣子就和叔孙豹讨论起了什么是不朽。范宣子说起了自己显赫的家世,并认为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告诉他,显赫家世的延绵不绝并不是不朽,真正的不朽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也就是说,如果你有很好的德行,如果你为人民做出杰出贡献,如果你有嘉言懿行可供人们传诵,那你就已经实现了不朽!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再次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点赞!现实主义的中国文化,在现实之中实现了永恒!
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也曾讨论过人生的终极目标,孔子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当然这样的圣人是很难实现的,连尧舜也未必能做到。不过,孔子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全面展开论述。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论语》只是弟子们记录的只言片语的缘故,如果让孔老夫子自己写,没准他也会写一篇《圣人论》出来。
相对于孔子,孟子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儒家所设定的人生终极理想。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当然关于人性,争论是很多的,有说性善,有说性恶,有人说是有善有恶。这里不打算跟大家讨论人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从人的社会性方面来说,人性应当是善的。从人的自然性来说,人性有恶的因素。)成为圣人,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得志行乎中国”,实现个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同时圣人也是所有人的楷模“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说,圣人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是肉体凡胎,都具有相同的情感和感受。孟子非常推崇的是大舜,在他看起来,舜就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农民,后来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成为造福天下苍生的圣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这难道不值得忧虑吗?具备成为圣人的资格,而不去努力,在孟子看来就是自暴自弃:“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同时,孟子还说明了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孟子所主张的,不是宗教的修为,不是宗教功课。孟子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不断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在提升修养的过程中,要有舍生取义的勇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段话,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孟子说,要想成为圣人,还要养心。孟子的时代里,人们认为心是思维器官,他说:“心之官则思。”所谓养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心的思维功能,认识到人性之中的这些善,并不断扩充这些善,然后就能脱离禽兽,达到人的地步,进而达到圣人的境界。
圣人的境界,又被称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的大丈夫,并不是人类社会所任命的爵位。孟子说,人类社会中的公侯伯子男,这是人爵,人爵是很容易失去的。而达到大丈夫的境界,就意味着获得了天爵!这种天爵是永恒的,是不可能被剥夺的。
孟子虽然只强调了立德、立功两个方面,事实上孟子并没有放弃立言。因为孟子的文章本身就是立言的典范!读孟子文,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让人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大家在中学语文课堂上都是有过切身的感受的,《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篇章,让我们成年之后还印象深刻。
后世,中国历代仁人志士都从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方面来追求人生的不朽,实现生命的永恒。至于是否永生,是否上天堂,则是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所以,鲁迅先生曾经感情充沛地说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激励他们的,就是对生命不朽的追求,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向往!
最后,我想用文天祥《正气歌》的几句来结束本篇: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