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题:家乡风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春节风俗,而且这些风俗在时代的发展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今天,我们从众多来稿中选择了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借此管窥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同时听听作者对民俗保护和传承的一些看法。
灯笼情
祖利
灯笼是我对过年最深的记忆。
我老家在东北,一进腊月,人们便为春节忙碌起来。其中制作灯笼杆,就是一件大事。大人们踩着齐腰深的雪,上山找松树,然后用爬犁拖回来,孩子们欢呼雀跃,因为这意味着年就快到啦。
到家后还要进行精细的“后期制作”。去头、削皮、打眼儿、安上滑轮,拉上电线……大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的院子都“长”出了一根高大的灯笼杆,上面挑着一个鲜红的大灯笼。看谁家的灯笼杆最高,那户人家脸上便倍添神采。
入夜,伴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家家户户都高挂一盏红闪闪灯笼,灯笼杆高低错落,像一群威武的士兵守护着乡村的宁静。冬夜,瑞雪染白大地。天地间被白色所统治,太单调?这时仰脖看看灯笼杆上那抹橘红,白红相间,一静一动,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水墨画!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喜庆、温暖的红灯笼高高挂在故乡的小山村。它代表了乡村的新年,见证着乡亲们的丰收喜悦。每当灰心沮丧的时候,妈妈总是用那句话给我打气:“不怕,灯笼还亮呢。”
1999年夏天,我坐上南下的火车,成了“南漂”大军一员。四十年已成过去,“过年灯” 在我内心深处仍熠熠闪光。
耍社火 过大年
叶小果
“不吃元宵月不圆,不耍社火不过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耍社火在我的家乡——陕西洋县,是一件令人期待的盛事。
家乡的社火,是哑剧的形式,表演者靠着扮相、造型、技巧等演绎各种神话故事,意在驱鬼辟邪,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根据记载,洋县社火在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文艺活动中,以悬台社火《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先后赴省、京组装表演,受到党和国家*接见。
少儿时代的我,在乡村看到过的社火,只算是一种缩减版的表演。虽然道具和服装简陋,场地也不够开阔,表演的节目数量和种类也不多,但在灯火通明中,锣鼓喧天,演员们卖力表演,村民们捧腹大笑,舞狮、耍龙、采莲船、板凳舞、扭秧歌等杂耍、武术、舞蹈各种民间技艺轮番上场,从夜幕降临延续到午夜时分,才意犹未尽收场散去。
随着老演员相继故去,道具渐渐蒙尘残破,过年表演社火的风俗在我们那个村早已消失。不过近些年,家乡的社火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复兴。每年春节期间沿街、镇、村巡回表演,规模越来越大,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耍社火,过大年。”当一年一度的震天锣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喜庆的龙狮舞起来,家乡的社火巡演即将如期举行。
把民俗传承下去
练伟雄
我的家乡——惠州博罗,春节期间有许多民俗活动,“点灯”(“上灯”)便是其一。
“上灯”寓意添丁,凡在过去一年家中增添男丁,都会“点灯”。“点灯”当天,从凌晨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后。各村大小祠堂张灯结彩,灯头公(添丁的父亲)穿戴一新,头上戴插柏树枝毡帽,早早在祠堂里等候着。接灯的队伍排得好长好长,抬着百斤大鼓,舞着麒麟狮子,一路锣鼓声、鞭炮声、吆喝声,场面极为壮观。加上方圆几公里赶来的村民和过路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鲜艳的鞭炮纸屑和热闹的喜庆音乐,极力展现着“添丁”之喜。
民俗姓“民”,蕴藏于民间。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一些民俗风情和民俗活动却濒临消失。把民俗传承下去,要加强保护,把民俗带进校园、社区和企业,让民俗融入群众之中,拓宽民俗生存空间、发展之道。同时,传承民俗要敢于革新,推广“民俗 旅游”“民俗 体育”等,将民俗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和经济生产力,有效传承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
风俗回归的背后是精神追求
达海军
正月里耍龙灯,是我的家乡——湘西南武冈——非常重要的风俗之一。
记忆中,龙灯是用稻草编制而成,由10-30位年轻力壮的成年男子组成耍龙灯队伍,同时配备五六人敲打铜锣和铜钹。一般从天刚抹黑开始,沿村耍行,一直进行到深夜12点。耍龙灯的队伍所到之处,锣鼓喧天,热闹喜庆,不少大人小孩,一路跟随观看。
耍龙灯其实并不容易,首先要找到会编制稻草龙的能工巧匠,其次因为是体力活,持续时间又长,需要召集全村年轻人组成耍龙灯队伍。记得小时候,物质还比较匮乏,耍龙灯组织者会借此去各家各户要些红包、香烟和大米等物品,还会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每到一户人家,耍龙灯的队伍都会到他们家的堂屋走一趟。在村民的观念里,“龙”是吉祥的化身,耍龙灯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因此,户主一般会比较慷慨地拿出红包或者大米作为馈赠。
不过,这样的情景已经是发生在一二十年之前了。后来随着生活的富足,慢慢也没有人去组织这样的年俗活动了,耍龙灯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让人欣喜的是,最近几年,耍龙灯又隆重回归了。在武冈市邓家铺镇龙伏村,“水龙”表演在当地传承已有1400多年,因表演内容丰富,套路复杂,已面临失传。从去年春节开始,返乡村民在老一辈的指导下,开始重新演绎这一传统文化。在武冈安心观村,耍龙灯的队伍还出现了“娘子军”,耍起龙灯来生龙活虎,姿态优美,别有风味。而制作龙灯的材质,也更丰富了,笨重的稻草已经基本弃用,而改用更轻便的竹、木纸和布等。
对于村民们来说,耍龙灯也不再是一种“营生手段”,只是为了春节更“闹热”。风俗回归的背后,是村民们物质生活富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春节风俗贵在与时俱进
尹敏
我有20多年没在湘中农村老家过年了,但对老家的春节风俗记忆犹新。不过,近日与多位老家的亲友联系时得知,记忆中的那些风俗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除夕这天,有一顿饭是正餐,我们老家叫过年饭。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早晨过年,而且是越早越好。印象中,我小时候吃完早餐后,天都没亮,还需要睡上一个回笼觉。近年来,这个习俗已变了,多数家庭选择在中餐和晚餐吃过年饭,即使在早餐吃,也不会起那么早。
我爱搞卫生,看到地上有点垃圾,就会不由自主拿起扫把。但是,每年除夕这天晚上,母亲就会郑重其事嘱咐我,初一这天绝对不能打扫卫生,否则,家里的财运就没了。所以,初一这天,村里家家地上都是瓜子皮、花生壳。现在不一样了,人们嗑瓜子、吃花生,不再把壳扔到地上,而是放在桌上,及时清扫,保持地上干净。
“送财”是春节前的一个风俗。用一根红色的细布条,缠着几根又细又短的木条,送到每户人家时,再说几句顺口溜式的吉祥话。如果主人没有拿出红包来,对方就站在门口不走。这种行为,其实跟乞讨无异,但大家碍于面子,只好破财免烦。这些年来,这种事已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喜欢书法的人们给村民们送春联,而且谢绝红包。
老家这些风俗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当地党委政府一直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另一个是村里的党员、干部积极带头。我相信,老家的风俗一定会越来越时尚健康。
明天主题预告:家乡变化
【校对】居伟强
【作者】 丁建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南方号~南方名记~叮咚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