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懒惰的中心论点,以勤奋为题的中心论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30 07:05:10

在语文考试中,除了基础知识外,其次就是阅读理解题和作文了。作文除了要多阅读积累外,最重要的是写。但是阅读理解又不一样,重在理解,这个理解能力很重要。像我儿子在这方面就很差劲,只要一碰到问他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时,他通常就一个"好"字解决,看到这样的答案我就想"抽"他,为此他没少挨我批评。

谈谈懒惰的中心论点,以勤奋为题的中心论点(1)

看看这些题,我觉得就算我不读短文,就从这字里行间也能看懂一二了。比如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为什么是看不见的地方又偷偷的听?就跟命题作文一样,要从题中窥出意图,再结合自己意思表达。

我问他为什么总一个"好"字解决,他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真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如何表达,另一个原因就是懒,最烦作这样的阅读理解题,要写很多字。特别是平时作业中碰到这样的题就不想做,但是考试时又不敢不做,经常丢分。我说,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思想懒惰的人那又如何去理解去表达。阅读理解其实不就是一两句话的事?真的有这么难?难道比作文五六百字还难写?

我以为,阅读理解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来表达,来作题:

一、文章的表达方式所表达的作用

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1、叙述的作用

叙述啥意思,不就是介绍,交待。就看作者用是是简述还是详叙了。

比方说吧,不同的文体你只要记住核心就是了。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说明文说明对象等。而往往那种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起到了什么用等,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的,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一般也在文末等。既然是中心,那你说有啥用,无非就是赞美品质、借物喻人喻理、表达爱、反映思想感情等等。我们把它表达一下,用自己的话整理一下写出来不就OK了。

当然,叙述方法还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倒、插"三字从字面上就能知道是啥意思。为什么顺?因为符合人们一般的习惯,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呗。为什么要倒?可以造成悬念,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为什么要插?因为插进来的内容肯定与原文相关,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故事情节更丰富。所以碰到问这样的,我们这样结合原文再自己整理一下语句答案就来了。

另外,叙述中人称的运用也有意想不到的作用。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

就像现在我在写此文一样,我通过用我来表达,讲的是我和儿子之间,表达的是作者我自己的思想感情,显得真实、亲切、自然。而对于你或者他来说,只能意会,要受时间及空间限制,角度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而且如果站在别人立场上去说可能也不能更好的交待明白。

谈谈懒惰的中心论点,以勤奋为题的中心论点(2)

2、描写的作用

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景色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既然是描写,那就是要展现出来,如何生动,如何形象,如何感人,就看作者是如何唤起人的情绪,影响人的感情,进而加深印象。这就是描写要起到的作用。

比方说,写人时通常有肖像描写,我们就是要通过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姿态等描写,找出特征,让人很容易记住这个人。包括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是一样的,就是表现出这个人的与众不同,个性化,加强认识。

描写更注重的是细节描写,因为更能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表现事情的复杂度等。所以碰到问类似问题的,我们这样回答也基本没错。

3、抒情的作用

抒情,我觉得更简单吧,它的作用就是以情动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中心。只要你能被这其中的情所动容,就说明你理解了。最后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感觉感受给写出来,仅此而已。当然要结合人家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来讲,于情于理。

比方文章问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那人有什么感情,不外乎人的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4、议论的作用

议论,其实也很简单,跟抒情有得一比的是,抒情是情,议论是分析评论,表现的是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是一般来讲,都会存在夹叙夹议,所以我们在回答这样的文章的问题时要先搞清文章到底是什么个中心思想,围线人家的中心把自己独到的见解说出来即可。因为议论本身的作用就在于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让论点更有说服力。

5、说明的作用

说明要区别于叙述。说明就是要言简意骇,在叙述中其实就相当于注释,而在议论中就相当于提出个论据。我觉得更多的就是起一个配角作用吧,起到烘托作用,加强一下内容的表达等,比如说我举个例说明,我用数字说明,我用图表说明等。但是说明又要准确,要把握特点,一定要与所说明的相匹配,不然说的不明反而起不到作用。

谈谈懒惰的中心论点,以勤奋为题的中心论点(3)

二、修辞手法所表达的作用

修辞手法有很多,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在文章中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常见的主要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

1、比喻的作用:使事物等更加生动、把抽象变的更加形象,更容易让人记忆或者说更易于接受。有明喻、暗喻、借喻。

2、比拟的作用:拟人 拟物,都是使其更生动、形象,让人容易产生联想,能增强情感。

3、借代的作用:这里还要区别一种借喻,一个代,一个喻,作用不一样的。代是恰当地借,以运用使人联想,也是让其更加鲜明生动形象。而喻,侧重相似性相关性。目的上差不多吧。

4、夸张的作用:通过对事物的特征、作用、形象等作不同程度的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的表达的作用。

5、对偶的作用:对偶就是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或者意思相对相近的两组词语或句子,很明显的其作用是整齐对称,语言简明,意义更集中含蓄。就好像对联一样。

6、排比的作用:跟对偶区别在于,对偶一般只有两句,而排比至少两句以上,想想看,一组内容相连,结构又相同,语气上又一致的句子连在一起说,是不是非常的有气势,如排山倒海之势,不仅读起来上口,而且还能加强其意思的表达。

7、反问的作用:一句反问其实就是加强确定的意思,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在其中。

8、设问的作用:设问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说明问题,通过引入带动全篇,有深化主题耐人寻味的作用。主要是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所以我们在阅读理解中肯定是要先搞清楚,这个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才能应答如流。

谈谈懒惰的中心论点,以勤奋为题的中心论点(4)

三、写作手法所表达的作用

写作手法上,也称写作技巧,表现手法,不同的文章运用不同,常见的有联想想象、烘托、开门见山、借景抒情、前后呼应、承上启下、对比、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伏笔铺垫等。

对于我们在阅读理解中遇到的题目,首先不管它用哪种手法哪种方式,其作用肯定都是为表现主题而服务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就看作者是如何运用的。

比方,我们文章开头,我们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通过联想来叙述,或者直接顺叙,而在具体描写时,我们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着写着,我们还可以拿出一些可作比较的进行对比,对于一些突出的,我们还可以从正面、从侧面、从反面等多个角度去衬托去烘托,以突出本体的特征。有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先后的顺序对其事物或形象进行褒贬。有时还可以适当的在文中放一些钩子作为伏笔或铺势等。或者再突然插一个相关的事例等来作以辅助。最后呢,再来个画龙点睛,把整个内容前后照应起来等。总之呢,文章的写作手法技巧上一般我们也是可以看出来的,只要你多读几遍文章,基本上就能知道了,写作手法是灵活运用的,至于用在哪里,是文首还是文中还是文末。

1、文首

放在文首的,我们就可以说它是通过什么手法什么方式开篇点题,总起下文,开门见山。

2、文中

放在文中的,一般又在段头或段尾,我们就可以说它是通过什么手法什么方式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起到过渡的作用,是伏笔是铺垫。一个总结,一个引出。总之上下两端都有联系。

3、文末

如果放在文末,就更好说,一般文末就是点明中心,总结呗,深化主题,照应开头了。

可以说,在写作手法的运用上,我们用到的东西很多,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都会用上。无非就是这样的结构了,如果理解了,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可以说万变不离其宗。

谈谈懒惰的中心论点,以勤奋为题的中心论点(5)

四、带着问题仔细的多阅读并思考

前面的三种是比较固定的,可以说直接就是模板,碰到问题,你往里面套就是了。唯有思考这个东西不好讲,每个人的思维是不同的。其实,阅读理解就是考验我们的整体思考的能力,洞察问题的能力,考验我们的想象力、比较分析能力,还有解释的能力,就是要带着问题,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运用,多动脑子才能得心应手。

阅读理解和写作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看别人的文章,从理解的角度去发挥,去阐明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家为什么这样写,学习人家的写作手法,这就是表达了。写作上,同样的,多阅读看人家怎么写,我们"照搬"就是了。我觉得相对来说,应该写是比表达还简单点,也就是说能说能表达就会写了。

大脑就跟机器一样,我们不用它,它就会"生锈",慢慢的就钝化了,脑子是越用越灵活的。提升阅读理解就是要我们多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注意分析与学习。首先就是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如果一遍没读懂,就多懂几遍,然后把前面我说的几个全部捋一遍,理解题意,最后认真的带着问题去思考,组织一下语言,再结合平时积累的知识丰富一下答案写出来就是了。

谈谈懒惰的中心论点,以勤奋为题的中心论点(6)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阅读有点儿少,方法有问题,而且每次读了没有带着问题去思考,没有像放电影一样在心里过过,没有作笔记,也不喜欢摘抄,真的用的时候一下子又不知如何表达,想写也不知如何下手了。

今天,我又试着给儿子上了一课,与其说是教他如何理解,教他方法,倒不如说是直接给了他一种"答案"。看着他认真的作笔记,真的希望下次不要再看到"好"字了!各位以为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