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解读
《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杂文中的名篇之一,是高中、中职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
20世纪30年代,我国文化界出现了一些复古逆流和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左翼文艺队伍开展了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表现出一些错误思想及糊涂认识。为了澄清谬误,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促进革命文艺健康发展,鲁迅先生提出了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的主张,对外国文化遗产主张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拿来主义” 这一科学态度是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对为什么要“拿来”,“拿来主义”是什么,怎样“拿来”,都一一作了明确而又深刻的闸述。
本文中,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拿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从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入手,论述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1、2自然段指出当时有些人一味宣扬“送出”,而不是提倡“拿来”。作者指出,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实行“闭关主义”,“闭关主义”的实质就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并指出“闭关主义"的后果是落后挨打;现在的一些人实行“送去主义”, 列举了送一秕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挂到欧洲去“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促进“象征主义”三个有关“学艺”方面的事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我们缺乏“拿来”的精神。在此基础上用转折连词“但"引出作者的观点,揭示当前人们存在的问题:“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这就有力地论述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这里要明确的是,“送去主义”与“闭关主义”从本质来看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大。
第3、4自然段论述只知“送去”而不知“拿来”的严重危害。作者以尼采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与当时一些人一味主张“送去”而不想“拿来”进行类比;又以煤的储藏为例,磕头贺喜为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送去”固然可以显示自己的“丰富”和“大度”,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也是越送越穷、 越送越弱的,因而也就会越来越被凌辱、越来越向别人低声下气。当然,从“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以看出来作者并不完全否定“送出”,作者批判的是只知道一味地“送出“而不知道“拿来”的行为,并没有彻底否定“送去"的意思。作者还指出“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抛来”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而“抛给”是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这两段从“送去主义”的危害这个角度,说明不能一味奉行“送去主义”,否则也会像奉行“闭关主义”那样导致国家更加落后贫弱,而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正面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及其含义。当时有些人在宣扬“送去”,而作者却倡导“拿来”,未免不合时尚,所以说“太不摩登”。要明确的是,这里作者将“拿来”与“送来”专门进行了区别:作者所倡导的“拿来主义”的“拿来”,是有目的的、有原则的;而列强的“送来”则是一种侵略,文中列举的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各种小东西实际上是一种经济侵略,美国的电影则是一种文化侵略。作者是在将“拿来主义”的“拿来”与“送来”进行区别的基础上明确“拿来主义”的含义的,特别强调“拿来”与“送来”截然不同,二者是不容混淆的。
第三部分(第7- 10自然段),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作者在承接上文第二部分澄清了“拿来”与“送来”的不同的基础上,用“所以”这一因果关联词水到渠成地引出了“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承上启下,既说明“拿来”与“送来”有什么不同,又为进一步所要阐释的“拿来主义”确立了基本原则。
这里,作者以“大宅子”为喻生动形象的说明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去继承文化遗产。
这里的“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作者以得了“大宅子”的穷青年的三种错误态度为喻,并将其与“拿来主义”的正确方法进行对比。“拿来主义者”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与“孱头”(不敢接触)、“昏蛋”(全盘否定)、“废物”(全盘接受)截然不同,是既占有,又挑选,也就是对待外国文化遗产,我们要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要明确的是,作者对“拿来主义者”应该正确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方法也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阐述的:外国文化遗产中像鱼翅一样有益的精华部分,我们要像吃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吸收;对鸦片这类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要送药房妥善处理;对烟枪、烟灯等糟粕除了送点到博物馆外要全部毁灭。
最后,第10 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要“拿来"的观点;明确处理外国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阐明实行“拿来主义”之后的效果:“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指出“拿来主义者”所应具有的个人素质,即“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文末重申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本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根本原因:“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总之,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谈起,而后引出“送去主义”,作者在对“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深刻揭露之后, 顺理成章地带出了“拿来主义”。文章先破后立,借助举例、对比、类比、比喻等论证方法,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正确对待外国文化遗产所应采取的原则、态度、方法以及应具备的个人素质,有力地阐明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的观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