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相中伯乐的意思,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的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30 14:35:12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2.一词多义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

)

3.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2)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3)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4.其他实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仅

奴隶人: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3)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5)才美不外见 外见:表现在外面

(6)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

(8)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5.文言虚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2)呜呼!其真无马邪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其其真不知马也 大概(

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语气,难道

)

(4)而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顺承(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

)

(5)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指千里马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问题探究

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为社会所用。全文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并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他们有着怎样的命运?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4.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

示例一: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自身有实力,不论什么条件下都能施展自身的才华。 示例二:千里马需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身才能的施展需要伯乐来发掘。

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当今社会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但是也需要发现人才的伯乐,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其能够发挥所长,创造价值。

四、文章中心

本文通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1)从隶而从者 跟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

)

(2)清以其境过清 凄清(

水尤清冽 清澈

)

(3)可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4)游同游者 游玩(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名词作状语,向下

(5)潭西南而望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6)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7)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8)似与游者相乐 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

(9)凄神寒骨 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

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寒冷

(10)心乐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其他实词

(1)隔篁竹 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 珮、环:都是玉饰

(3)水尤清冽 尤:格外

(4)为坻 坻:水中高地

(5)为嵁 嵁:不平的岩石

(6)青树翠蔓 翠蔓:翠绿的藤蔓

(7)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表示约数

(8)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好像

依:依靠

(9)日光下澈 澈:穿透

(10)佁然不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1)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12)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3)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

邃:

(14)不可久居 居:停留

(15)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16)隶而从者 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以以其境过清 介词,因为(

卷石底以出 连词,而

)

(2)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形成(

全石以为底 当作,作为

)

(3)而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顺承(

隶而从者 连词,表并列

)

(4)乃记之而去    副词,于是,就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三、问题探究

1.文章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理由。

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悲抑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

2.文章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表现出潭水的清澈(衬托、侧面描写),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3.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潭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4.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空有满腔才华却不得志的孤凄悲凉(忧伤悲凉、凄苦孤寂)的思想感情。或: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带的美好事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怨愤抑郁的心情。

5.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善于运用多种描写和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借鉴。请从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修辞手法等方面,任选其一并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①动静结合:作者写潭中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鱼的游动之态,这是写动,动静结合衬托出作者“心乐之”的情怀。

②正面侧面结合:文中第二段内容,正面描写了潭中鱼的动态与静态,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

③修辞手法:“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写潭西南边的小溪,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溪流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突出了小石潭的神秘莫测,也暗示出作者感觉前途渺茫的心境。(此题选择一个角度回答,符合题意即可)

四、文章中心

本文记述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它的冷清、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含蓄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想要寄情山水却)难以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