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一方面由于作者纪晓岚的名气加持,另一方面文章布局合理,层层深入,文章所要表达的“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乎?”的道理也确有深意,使得这篇文章在广受传诵的同时,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但是在去年的人教版新版语文课本中,《河中石兽》已经被删除了,这一现象引起很多的讨论,有许多人说《河中石兽》作为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虽然有道理,但关于河中的石兽的描述并不符合事实。
很多人引用一些记载或者根据推理和自己做的实验认为,一座石兽掉在河里并不会像文中说的那样“反溯流而上”。但是关于掉在河中的石兽到底会怎样,却存在分歧。
一、石兽会被掩埋
有的人认为石头会因为自身的重量或者因为向上游翻转时渐渐降低而被埋入沙子中,最终的结果是将会在几乎原地的河床下面掩埋,并且搬出山西蒲津渡铁牛原地沉入河床的记载加以佐证。
但是这样的观点正好落入了“据理臆断”的陷阱中。
铁牛之所以原地被沙子掩埋,是因为铁的密度远远大于河沙,只需要查阅一下大概的数据就可以知道,铁的密度约为8g/立方厘米,而河沙的密度则仅有约2.2-2.8g/立方厘米。
河水即使可以把铁牛面向上游的河沙冲走,但另一边的反推力却无法把铁牛推倒,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渐沉渐深”,所以最终在原地被河沙掩埋。
而雕刻常用的石材大理石的密度约为2.6-2.8g/立方厘米,与河沙的密度相差不大,因此河沙不会把石兽完全掩埋。而是在石兽面向上游的一面冲走河沙,在另一面形成反推力,最终使石兽“反溯流而上”。
二、石兽反转几次就会停住
另一种观点认为,石兽向上游翻转需要重力势能,在石兽向上翻滚几次之后,就会因为河床的高差而停住无法继续翻滚。
这种观点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并且许多人在自己家附近的小河中使用石头所做的实验都验证了这一观点。
但是再多的实验结果,在没有提供同样的实验条件的情况下,也不能作为证据用于说明《河中石兽》所说的情况为假。
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首先要看一下《河中石兽》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沧州——的现实情况。
沧州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全市土地平坦,河网密布,河流主要流向为自西向东。沧州全市面积14304平方公里,自西向东的长度有181公里,而全市最高海拔仅17米,最低只有2米,高差只有15米。
如果把沧州市15米的高差平均分布到从西到东的181公里的长度上,平均每公里的高差只有8厘米,每一百米的高差只有8毫米。需要考虑的是,由于地处平原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河道蜿蜒曲折,实际上的河流长度还要更长,高差还要更小。
在这样的条件下,河流几乎完全是平的,并不会出现因为高差而无法翻转的情况,才会出现《河中石兽》那样石兽“反溯流而上”的情况。
所以,《河中石兽》之所以被删除,并不是因为课文本身是胡说,而是另有原因。
许多中学教师在谈到这篇课文被删时,都说到这篇课文生字多,学生反映难学,另外,取代《河中石兽》的文章是沈括的《活版》,同样是优秀的文章,并且有利于学生了解优秀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并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学习的文章更是浩如烟海,课本选用的文章的改动本属常事,如果因此而认为被删的文章不好就不符合事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