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诗第一句诗意,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07:47:49

大林寺桃花古诗第一句诗意,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1)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墨香美文


引言

四月,人间的舞台仿佛被季节的画师轻轻挥洒上一层淡淡的离愁。繁华的芳菲世界,此刻仿佛步入了尾声,那曾经在枝头热烈绽放、舞动春风的花朵,纷纷卸下华美的盛装,化作满地落英,铺成一条条通往夏之门径的柔软地毯。人们心中难免涌起一丝丝惋惜与惆怅,似乎春天正悄然离去,无处追寻。

然而,就在这春意看似将尽之际,山寺之中,却有一片与众不同的景象。那里,桃花才刚刚开始她的盛宴,仿佛是春天遗落在尘世喧嚣之外的一首未完的诗篇。山寺的桃花,不急于争春,更不随波逐流,她们静候着属于自己的时刻,于人间四月芳菲殆尽之时,悠然绽放。那娇嫩的花瓣,如脂如玉,带着初生的清新,又蕴含着岁月的沉静,一树树、一簇簇,宛如粉色的云霞,静静地燃烧在山寺的角落,照亮了古朴的石阶,也温暖了虔诚的心灵。

多少人在繁华落尽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感叹春光易逝,寻春之路终归迷雾重重。他们或许曾在街头巷尾、公园湖畔,甚至田野乡间,苦苦追寻那一抹即将消逝的春色,却只收获到一片空寂与失落。然而,他们未曾想到,就在那远离尘嚣的山寺之中,春天并未真正离去,反而以另一种方式热烈地存在着。

大林寺桃花古诗第一句诗意,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2)

这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也是一种顿悟。原来,春并不只是在熙攘的人间舞台上粉墨登场,她也可以隐匿于静谧的山寺,以桃花为语言,低吟浅唱。走进山寺,便是走进了一个别样的春天,这里的桃花,不疾不徐,独自美丽,仿佛在诉说着:春,不仅存在于众目睽睽之下,更隐藏在世界的角落,等待有心人去探寻,去欣赏,去珍藏。

人间四月,芳菲虽尽,但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启示:生命的轮回不会因某个阶段的结束而戛然而止,总有一处风景,在你以为春已远去时,悄然为你盛开。生活亦如此,即使某一刻感觉希望渺茫,只要我们愿意转身,愿意探索,总会发现,春意其实从未离开,只是在另一个转角,静待我们的到来。


写作背景

《大林寺桃花》该诗作于唐朝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当时白居易年届四十六岁,任江州司马,江州即今日的江西省九江市。在此之前,白居易曾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和左拾遗等重要职务,以才情出众且敢于直谏闻名,但因其直言不讳的性格,屡次与权贵产生冲突,最终导致被贬谪至江州。

大林寺位于庐山之上,是一个人迹罕至、环境清幽的所在,以其丰富的植被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著称。白居易与十七位友人一同游览了这座寺庙。他们在四月时节抵达时,山下的花木大多已过了繁花期,春天的气息似乎已消退。然而,当他们步入大林寺,却惊喜地发现这里的桃花正逢盛放,春意盎然。这一反差强烈的景象触动了白居易,使他在诗中抒发了独特的感受。

《大林寺桃花》一诗既是白居易对眼前美景的即兴描绘,也是其心灵独白和人生感悟的体现。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深刻体验到名利的虚幻和人生的无常,这种心境促使他对自然产生了更深的亲近与向往。面对山寺桃花的意外绽放,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惋惜之情,以及在山寺中重遇春色的惊喜与感慨。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诗句,生动刻画了春光的流转与延续,同时也寓含了对生命轮回、世间变迁的哲思。

大林寺桃花古诗第一句诗意,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3)

白居易像。网图侵删

《大林寺桃花》的写作背景融合了白居易个人的仕途遭遇、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特定时空下的偶然发现。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次春末游历的独特经历,更成为诗人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世界与人生观照的艺术载体。


诗词赏析:春之流转与人生哲思——探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诗意世界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以其寥寥二十字,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富有哲理的春日画卷,引发了后世读者对季节更替、生命流转以及人生境遇的深度共鸣。这四句诗,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唐诗的瑰宝之中,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富含哲理的主题,为我们揭示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思的交融。现就诗作“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展开深入探讨,探寻其背后丰富的人文内涵与艺术魅力。

大林寺桃花古诗第一句诗意,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