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今夕月原文,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10:28:25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可怜今夕月原文,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原文(1)

【译文】

中秋饮酒快到天亮之时,客人说,前人的诗词中有很多吟赋待月的,却没有送月的词,因此我便借用屈原的《天问》体作了这首词。

高悬空中那惹人怜爱的月亮啊,今夜你要飘到什么地方去,为何行走如此慢慢悠悠?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而你的光影却已从东边升起?这就是茫茫的宇宙。天空漫无边际,难道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明月没有根须,不知道是谁用绳索将它系住然后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而升空的,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真是使人精神游离而捉摸不透导致心中愁烦。很担心那巨大的鲸鱼在海中横冲直撞,将月宫中的玉殿琼楼撞坏。蛤蟆本来就能够在水中游来游去,为什么说玉兔也能在海中自由沉浮?如果说这种情况下依然没有损伤,那么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像银钩一样弯?

可怜今夕月原文,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原文(2)

【赏析】

这是一首极富浪漫主义的中秋咏月遣怀词。词人巧妙地借用了屈原的“天问体”来写,显得新颖别致。全词作者结合观察,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月亮东升西落、盈亏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性的解释,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作者的一些猜测后来被科学的认识所证明是正确的,也成为天文学史上的一个佳话。作者用“天问”体写成了这首词,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郁闷并反衬出无人能理解自己的苦恼。

中秋是一个团圆之节,是古人最为看重的节日之一。每临中秋,喜欢风雅的文人墨客总是要呼朋唤友,赏月饮酒,因此留下了许多写中秋佳节的诗词。最有代表性的当推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辛弃疾也写过不少中秋题材的词,但这首尤为特别。从本词的序言中看,作者点明了这是一首用“天问”体写成的“送月”词。因是送月,怎么个送法,就勾起了读者无限的兴趣。读完本词,才知道作者“送月”一反传统,既不叙悲欢离合,也不写吊古,游子思妇,而是依据自己对浩瀚天空的观察并结合想象,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融会有关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和对月亮的比喻,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且来看作者面对月亮提出了哪些疑问。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湛蓝的天空上的那一轮皓月,看上去是多么的可爱,它在天空由东向西慢慢地移动,不知要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全词由此发端,词人发挥出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猜测:“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看到的月亮和我们看到的相反,是从东方升起呢?“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是不是那浩渺的宇宙间,空虚无一物,只是一股浩浩长风在吹动中秋明月缓缓移动呢?“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月亮在那天上,怎么不会落下来,无根悬在空中,难道是谁用绳索把它系住了?住在清冷寂寥月宫里的嫦娥为什么不出嫁,难道是谁把她留住了吗?这里用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讨得不死之药,交与妻子嫦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往偷盗,不料劣行败露,欲加害嫦娥。嫦娥没有办法,于是吞下不死药奔上了月宫,从此便住在清冷寂寥的广寒宫里。嫦娥思念人间生活,于是让吴刚伐桂树,玉兔捣药,想配制出飞升之药,重返人间。

可怜今夕月原文,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原文(3)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就有关月亮的传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据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真使人难以捉摸。“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这两句承前,表达了作者对假定月亮经过海底产生的担忧:如果月亮真的经过海底,那海中的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撞破月宫中的玉殿琼楼吗?月亮经过海底的时候,金蟾倒不用担心,它本来就会游泳,可是月宫中的玉兔怎么办呢,它不会游泳呀?“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如果说月宫中的宫殿不被撞坏,玉兔也和蟾蜍一样,顺利渡过大海,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圆圆的月亮又为什么在月初和月尾会渐渐地变成月牙呢?

全词,以有限的问句,表现了辛弃疾在皓月的夜晚,面对夜空明月,面对宇宙,甚至面对社会人生无限多的困惑和不解所产生的疑问,其实这正是作者内心郁闷的一种流露,一种释放的方式。作者通过这首词或许表现了这样的寄意:那浩瀚的夜空,清冷的月宫都有人关注,有人发问,可是我满腔的悲愤、痛苦和委屈有谁来关注,有谁听理解呢?这样一来,就使词的主旨得到了深化。作者的众多疑问,在今天看来,已不是问题。但鉴于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鉴于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他能有这样的发问,表现了他的大胆求索精神,难能可贵。

这首“送月”词,词人切入的角度独特,联想和想象大胆丰富,几乎应用到了所有的有关月亮的故事传说,既充满着浪漫主义、美轮美奂的色彩,又包含着生活逻辑,更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彻底打破了前人咏月怀乡的陈规,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其意义比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更深刻,其境界比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月词更高一筹。清人王国维评价此词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人间词话》)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