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洪应在《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整个大宋,担得起此评价的寥寥无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算一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算一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也算一个,可真要说宋代名士第一人,还要当属晏殊。
宋太宗淳化二年,晏殊出生于抚州临川,自幼聪明好学,七岁即可写诗著文,乡里谓之神童。真宗景德元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晏殊的名声后,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给朝廷。次年,晏殊与当科进士一同参加殿试,晏殊异常迅速完成答卷,真宗嘉赏非常赞赏他的文采,赐他同进士出身 。时任宰相寇准歧视江南人,想打压晏殊,真宗说:“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遐迩?如前代张九龄辈,何尝以僻陋而弃置耶?”因此晏殊得以顺利开始施展才华。
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前往山东封禅泰山,晏殊被调为光禄寺丞,因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服丧。服丧期未满,就被召回任职,随真宗前往太清宫祭祀。随后奉诏编修宝训。不久,因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丧期结束后再任职,但未被允许。
乾兴元年,真宗驾崩,少年赵祯继位。奸臣丁谓想要掌握朝政,一时朝议非非。为防止朝局动荡,晏殊力推刘太后垂帘听政。事后,他得以升任右谏议大夫兼翰林侍读学士,刘太后认为他是仁宗在东宫时的旧臣,便额外加恩,认命他为给事中、景灵宫副使,判吏部流内铨。奉命参与编修《真宗实录》,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然后升他为礼部侍郎、知审官院。不久又迁为枢密副使,由礼部侍郎转任刑部侍郎。
天圣五年,官场顺风顺水的晏殊迎来了他第一个转折点,因反对刘太后认命宠臣张耆为枢密使,刘娥即授命御史弹劾晏殊,将他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到任之后,他大力推广教育,改制应天府书院,使之成为全国书院之首。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得意门生范仲淹。对于范仲淹,他很是喜爱,多事都与之探讨。这也形成了范仲淹在日后的为官生涯都以晏殊为楷模。
天圣七年冬,晏殊被召还朝。担任御史中丞,奉命主持天圣八年礼部的贡举。贡举结束,晏殊升任大宋财政部长——三司使,不久再次担任枢密副使。明道元年,晏殊升任副相参知政事,为了维护皇家颜面,他举出《周官》后服一节谏阻刘太后欲穿衮冕拜谒太庙,此事虽令太后颇为不悦,但她已无心无力处置晏殊了。
明道二年,太后刘娥逝世,仁宗赵祯亲政,将太后任用的执政大臣全部外贬,晏殊也被贬知亳州。他已习惯被贬,只要还在做官,他即当为国为民。当时割据西北的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并出兵陕西,战事不利,边情告急。晏殊分析形势,奏陈四件加强军备的要务:撤消内臣监军,使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仁宗就采纳他的建议。
庆历二年,仁宗授晏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领枢密使。自此,他走向了为官生涯的巅峰,门下也聚集了王安石,欧阳修,富弼,韩琦等大宋名臣。然而好景不长,庆历四年秋,他因撰写墓碑再度遭到贬谪。经历了几次人生的大起大落,加之来日无多,他已经明白人生的真谛。至和年间,晏殊京师养病时,感慨往日种种,遂写下《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对于这首词,古来名人大家都对它有解读。有的赞美它思念怀人写得好,有赞美它感伤悲秋写得妙。可是,要论流传最广,评价最妙的无过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之说。当然了,无论后人怎么评价,《蝶恋花》都有着它自己的含义,至于这含义是什么,那也只有晏殊自己知道了。
也许在某个秋天的黄昏,他在吟唱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时,他就已经明白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