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夜古诗解析,正月十五古诗解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12:34:35

正月十五日夜古诗解析,正月十五古诗解释(1)

还记得我们在里说过杜甫的爷爷杜审言非常的狂妄自傲。有一年,杜审言参加官员选拔考核,出来就对别人说:苏味道必死。别人大惊失色,还以为他有特异功能,能看相算命,未卜先知,忙问他原因。结果杜审言说:我的文章写得太好了。苏味道看到了肯定会羞愧而死的。当时苏味道任职天官侍郎(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是这场考试的阅卷老师。

没错,今天我们要读的就是杜审言嘴里的这个“苏味道”的一首诗。

正月十五日夜古诗解析,正月十五古诗解释(2)

(1)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

(2)星桥:指皇宫端门前洛水上架设的三座桥。

(3)秾李: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出自《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4)落梅:古时候的曲调名。此处指当时的通俗歌曲。

(5)金吾:京城里的禁卫军。

(6)玉漏:古时的计时器。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写正月十五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的一首五言律诗。

关于五言律诗,请看。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正月十五之夜,到处张灯结彩焰火绚丽。桥上的锁被打开,洛水里灯火璀璨,宛如天上的星河。马蹄踏过处,尘土飞扬;明月当空,照耀着攒动的人群。歌女舞妓打扮得花枝招展。边走边唱。禁卫军特许通宵欢庆。玉漏啊,你走慢一点,不要紧催着天亮。

据说,这首诗是苏味道在神龙元年(705年)写的,描述的是“端门灯火”的盛况。

端门是洛阳城皇宫的正南门。元宵节在端门布灯的习俗起源于隋朝,随后发展到唐朝时,盛况空前。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日夜》在当年元宵节的诗会上一举夺魁,后世也广泛流传。

首句写端门外明灯错落焰火绽放的情形。“火树银花”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此诗,后面很多名人也在他们的作品中引用过这个词。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八回里写到:“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银花,金窗玉槛”。这四个字在读者心里构成了一幅非常奇特艳丽的画面。

第二句写在这举国欢庆的节日里,通往皇宫的桥上的铁锁也被打开了,任由人们来来往往,在端门前赏灯游乐。布置在桥上及岸上的灯火映照在黑漆漆的河水里,此刻的洛水仿佛是天上的星河一样。

隋唐时期,洛水在端门前被分成三股,分别在上面建了三座桥,从南到北依次是星津桥、天津桥、黄道桥。星津桥连接着当时最繁华热闹的里坊区。在第七篇:中上官仪领着百官等候上早朝的地方就是在天津桥那里。这三座桥在平日夜里都被上锁,断绝交通。在元宵节的夜晚被打开,允许通行,也暗喻着天子与民同乐的意思。

第三、四句写街上人潮涌动,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出来欢庆佳节。马蹄声声,尘土飞扬;明月悬空,人头攒动,非常的喧嚣热闹。

第五、六句通过着重描写歌舞伎的盛装打扮艳若桃李,她们边歌边舞,体现了人们的欢快心情。

第七句说元宵佳节没有宵禁,大家可以纵情欢乐到天明。第八句是抒情。诗人感慨欢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太快,把计时器拟人化,用俏皮的语气叫它不要催促这些欢乐的人回家。华姐姐觉得这句既表现了人们流恋往返的心情,也表明诗人希望这繁华盛世能长长久久。

整首诗对仗非常工整,用词讲究,比如”合“对”开,“去"对”来“,”秾李“对”落梅“,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苏味道天资聪颖,年少以文才成名。20岁时考中进士。当时的科举考试可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既要文章写得好,还要有权贵举荐才行。整个唐朝共289年,平均每次考试录取的进士不足30人。

武则天当皇帝时期(690年-705年),苏味道经历了当宰相,被降职,又升宰相的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他为人圆滑,习惯阿谀奉承,各方都不得罪,处事模棱两可,当时被人们称为“苏模棱”。

后来,因为依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俩兄弟受到牵连,在神龙政变中(705年),被贬官到眉州做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后来调任为益州长史(相当于现代的参谋长),在上任的途中去世。

猜猜苏轼的先祖是谁?没错!就是今天所讲的”苏味道“。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