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蚂蚁沟原文,落魄谷种寒风去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16:13:36

来源:海外网

春到蚂蚁沟原文,落魄谷种寒风去原文(1)

1962年10月15日的人民日报头版。

春到蚂蚁沟原文,落魄谷种寒风去原文(2)

南泥湾新貌资料图片

从高空俯瞰黄土高原,是绵延不断、数以万计的山脊与沟壑。翻看地图,那些层层叠叠、又深又长的沟壑,几乎每一道都有名字:老虎沟、蚂蚁沟、崖窑沟、背湾沟……其中,有一个名字格外响亮:南泥湾。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举国皆知南泥湾,多源于这首民歌。在延安南泥湾,记者穿过巨大垂拱稻穗造型的“收获之门”,来到19.21米高的红色钢结构党徽下,一群身着陕北特色服装的姑娘正随着《南泥湾》曲子翩翩起舞。

80年前,八路军359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挺进南泥湾垦荒时,这儿还是“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的“烂泥湾”。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面临内外敌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曾经回忆,“困难真是大极了。”

但困难从来就吓不倒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延安,*在办公窑洞前辟荒地、种蔬菜;朱德背起箩筐,拾粪积肥;*、任弼时在短时间内成了纺线能手……经过359旅官兵辛勤奋斗,南泥湾彻底变了模样。

76岁的侯秀珍“讲了一辈子南泥湾故事”。她公公刘宝斋上世纪二十年代入党,曾是八路军359旅的一名战士。“听我公公讲,1941年开进南泥湾,战士们把烂铁都熔了,打成斧头、镢头、镰刀,边走边砍树开路,搭草棚子住在稻子地里,白天种地黑天上山,点煤油灯挖窑洞。他们从早干到晚,下午牛都‘下班’了,人接着干!短短3年,359旅开出26万亩地,多了不起!”侯秀珍边说边笑,“南泥湾是个好地方,你看我这身体,棒棒的!”

建党百年,侯秀珍在家里建了一座小型红色博物馆,里面还有当年打的老镢头。“过去流血流汗换来了新中国,现在咱这么享福,不能忘了历史。特别是年轻人,更不能忘!”侯秀珍说。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纪念馆,保留着359旅“又战斗来又生产”的痕迹。一块桦树皮、一截烧黑的木炭,是战士们的纸和笔;纺车、香皂、水壶、毛巾,是发展副业的产物;老照片里南瓜成山、牛羊遍地,*来视察,战士给他口袋里塞进一只鸡腿;统计图表记录着,1941年南泥湾就实现了100%肉油菜自给,到1944年,收获粮食3.7万石、蔬菜595.5万斤……

“人民的军队是战斗队、工作队,也是生产队。”这是1942年拍摄的纪录片《南泥湾》的旁白。镜头里,*欣然提笔为南泥湾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三台庄是359旅当年种水稻的地方,“85后”农民高利军正在地里忙活,边干边跟记者谝:“这是跟延安大学合作的试验田,种点稀罕的菜。这地可都是‘文物’,当年359旅开出来的!”他把手中铁锹一杵,又说道:“我跟几个合伙人一起,包了100个大棚,还有4000亩地。大棚种瓜果,销路不愁;田里种高粱,贵州的酒企跟我们签合同,搞订单农业。”

按照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的政策,当地农民的地,以高出市价50%左右的价格流转给政府,交由种粮大户或企业兴办现代农场、集约化经营。管委会统筹开发南泥湾,负责打造景区、盖改善型住房、修水利设施、建湿地公园等。农民在景区或外地务工,人均增收过万元。

南泥湾有陕北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夏日,天蓝水碧,野鸭在芦苇荡里欢游,岸边枝叶繁茂,远山树木葱茏,真不愧是“陕北的好江南”。经过20多年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的努力,南泥湾开发区森林覆盖率已达82%,林区面积比耕地多出10倍有余。

1962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通讯《今日南泥湾》,文中写道:“有人说:‘九旅没有走,南泥湾还住着九旅的人!’原来,三五九旅离开南泥湾时,有八九名战士留下来,在这里落了户。”

大生产运动开展80年后的今天,本报记者在南泥湾深深感到,359旅依然“没有走”。当年的“一连”“二连”“三连”,已化作村庄的名字。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至今并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申孟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04日 第 01 版)

“来这里打卡”系列报道

【来这里打卡(38)】“东方红”奔驰在广袤田野上

【来这里打卡(37)】井冈翠竹依然挺拔

【来这里打卡(36)】追赶时间,“海鸥”展翅翱翔

【来这里打卡(35)】“为人民的宪法而由衷欢呼!”

【来这里打卡(34)】造大船,开出国门去!

【来这里打卡(33)】五星红旗,飘扬在地球之巅

【来这里打卡(32)】“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来这里打卡(31)】“有路的地方就有解放车”

【来这里打卡(30)】腾飞在辽阔的天空

【来这里打卡(29)】三河村,两次“一步跨千年”

【来这里打卡(28)】光影长河映射新中国巨变

【来这里打卡(27)】黄河奔向“幸福河”

【来这里打卡(26)】“共产党让平头百姓都能学文化”

【来这里打卡(25)】“我们的第二次命是共产党给的!”

【来这里打卡(24)】羊八井石峡,天路开通幸福来

【来这里打卡(23)】为你骄傲!“万里长江第一桥”!

【来这里打卡(22)】“中国第一展”打开一扇大门

【来这里打卡(21)】“铁人精神,永远都不能丢!”

【来这里打卡(20)】石河子有了新标签

【来这里打卡(19)】火车头,带我们驶向交通强国

【来这里打卡(18)】樱桃红遍厉家寨

【来这里打卡(17)】“金珠玛米,让我们见到了光明”

【来这里打卡(16)】红色血脉,在湘西热土流淌

【来这里打卡(15)】“工业中国”奋起的缩影

【来这里打卡(14)】雄赳赳!丹东英姿更昂扬

【来这里打卡(13)】“只有共产党把淮河治好了”

【来这里打卡(12)】幸福生活“铿铿”而来

【来这里打卡(11)】三亚,椰风海韵处处春

【来这里打卡(10)】体育强国梦,从这儿开始

【来这里打卡(9)】“现在的日子,攒劲得很!”

【来这里打卡(8)】看!这颗璀璨的“丝路明珠”

【来这里打卡(7)】 “新生活就从那时候开始”

【来这里打卡(6)】功业长永,红旗自有后人擎

【来这里打卡(5)】“阿拉幸福感老浓了!”

【来这里打卡(4)】北大荒,已成货真价实的北大仓

【来这里打卡(3)】“赵光腚”们如今过得有滋有味!

【来这里打卡(2)】这张考卷,历史给出了答案

【来这里打卡(1)】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

责编:闫宇航

本文来自【海外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