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较西方来说比较特殊,她以血缘姻亲维系人们之间的关系,在不断的包容谅解与调解和好中演绎她的温柔,她的多情。于是当西方制度来临,一种严格的,不容置喙的处理手段横亘在中国人的面前,势必会使理性与感性分别主导的这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剧烈的冲突。张艺谋导演的这部半纪实的、令人深思的影片为我们演绎了那个年代最普遍的法律矛盾。
影片中的秋菊是个倔强的妇人,她一心想要个理,想讨个说法。村长的不认错不作为甚至轻蔑使她咽不下这口气,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追究其本质更不如说想要村长赔礼道歉,想要回这个面子。李警长的调解,这种乡村社会最常用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并不能帮助秋菊讨到说法,于是她不断上诉,期望在法律制度中解决人情制度中的面子问题。结果当然显而易见,西方法律追求的仅是形式上的作为,真正要想咽下这口气,还得回到人情制度中找寻良方。病从哪来,就得回哪去治。幸运的是在她生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村长的不计前嫌使故事似乎画上圆满的句号,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改变了两方人都在极力挽留自己面子的尴尬处境。但不幸的是,影片最后村长的被抓还是抛给人们这个巨大的难题:这个社会到底如何治理?法律治理?人情治理?
影片其实已经为我们揭示了这个道理,在中国社会中,人情不可避免,这是蕴含在中国人心中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从小我们就在说“以礼服人”“人之初性本善”,通过儒家的教化解决纷争与矛盾,通过礼与教化解愤怒平心静气。于是以感性为主导的人情制度在中国社会中占有相当大的地位,它无法从中国人骨子中剔除,过去不可能,现在,将来都不可能。这更像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只会一代一代地传承。而法律制度,这种西方的,外来的,不是土生土长的舶来品终究不能代替以往的制度解决争吵带来退步。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人情问题的过程中手续繁琐,且结果可能并不那么符合人们的意愿,总是会因为某些客观原因中途掉链子,使得人们大跌眼镜。
那么影片是否是在向人们宣布抵触法律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我认为造成这个故事矛盾的原因是因为法律制度普及度不够,乡村人们受教育的范围小,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而影片就是想要呼吁人们去拥抱法律,学习法律,追求法律。如果没有法律的介入,中国社会原有的人情矛盾就会愈演愈烈,就如秋菊的故事一样,原有的制度已经无法解决她的诉求,她迫切需要另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如今的中国,人情与法律并立,也许是人们法律意识增强,也许是人们的观念开始改变,不管如何,社会都在变得越来越好。每一种制度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不是非得择一取用,这也正是中国人一直奉行的中庸之理。
人情制度与法律制度,相容相拥,他们存在于日益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