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在1927年出版了《存在与时间》,这本书被看作是存在主义哲学正式诞生的标志。早期的海德格尔师从胡塞尔学习现象学,现象学就是通过如实地描绘出现在我们意识中的现象,去追寻事物的本质。不同的是胡塞尔用回到事情本身去追求真理,海德格尔却用回到事情本身去面对人生,去追问存在。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关键词就两个字,存在。那什么是存在?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说:“存在就是世界的本源。”但海德格尔却发现存在是变化的过程,而常被人们当成凝固的结果。存在就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是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之中,这才是存在的本质。存在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存在就是时间。比如一个苹果,只是一个存在者。但是苹果形成、呈现、消灭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存在。西方的哲学过去一直关注的是存在者,忽视了存在变化的过程,所以在海德格尔看来,相较于结果,我们更应该关注过程。对重视过程的海德格尔来说,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如何成为你的,你又将会成为什么。因此海德格尔把人称为“此在”,可以理解为目前为止是这样的人。让“人”不再有凝固化的意思,却有将要发生变化的感觉。表达的是人永远处在变化之中,我想要做什么样的人,和谁一起生活,做什么样的工作,人可以随时随地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因为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人不但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同时人还能不断去追问自己为什么存在和想如何存在。
人无非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本真状态,一种是非本真状态或沉沦状态。首先我们作为人是“被抛进这个世界的”。我们的父母是谁,我们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社会和时代,都不是我们自己能选择的。人是不得不进入自己的生存。我们不单活在别人构建的现实世界里,还活在别人构建的观念世界里。为什么是红灯停,绿灯行?人们说当人学会了穿衣,就是文明的开始。可也是观念束缚的开始,让人做了很多并不想做的事。我们就是这样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别人的影响,世界的影响。每天我们周围都有大量的广告宣传、头条信息、身边人的言论和目光等,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不断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言行。让我们完全不自觉地沉浸其中,这就是人们没有经过思考的“沉沦”状态。在沉沦状态下的人,带着猎奇心理,追观看最热点的新闻,最劲爆的八卦,为“闲谈”而捕捉材料。闲谈的人多是根据别人的意见侃侃而谈,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有又完全没有个人的主见。还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闲谈”是在浪费时间,并且毫无价值。这种“沉沦”状态,是非常危险的。它的危险在于,让我们的“自我”消散在世界当中,遗忘了“自己的人生”。从小听父母的话而活,长大了为了挣钱而活,结婚后为了孩子而活。忘了人是目的,渐渐把自己活成实现目标的手段了。不断被奴役着,从来没有为自己思考过,我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想要的生活,才是“本真”的生活。如何才能活出我真正想要的生活?用海德格尔名言回答:“人要向死而生”。要想活出“本真”的人生,我们就要透彻理解“向死而生”这句名言。实现对死亡的三重超越,去选择,去行动,去享受。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我总以为自己不会。虽然是个笑话,但是你细品,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对待死亡的。因此海德格尔提醒人们说,死亡“悬临”在每一个人的头上,随时可能落下。我们都知道,人是会死的。可仅仅知道是不够的,只有死亡给过自己刻骨铭心的痛苦,或者思考死亡让自己感到深深的恐惧和焦虑,不能再用遗忘和回避的态度面对死亡时,我才开始思考死亡还留给我多少时间?我生命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这才实现对死亡第一重超越,就是明白自己时间的稀缺性,让自己学会了做选择。提醒自己时间有限,让我一生都受益非常,令我在人生重大问题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一切的追求,一切的荣耀,一切的惶恐,一切的挫折,在死亡的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既然终究一无所有,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追求的“本真”,就是去除遮蔽,听从内心的声音,让存在自行显现。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做现在要做的事吗?每天重复的问自己,你就知道自己必须要做出改变了。这就是对死亡第二重超越,就是按自己的内心选择去行动。把自己的时间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放弃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比如说,我想用思想改变世界,我就要把自己的时间和行动都放在专注思想和极端利他这两件大事上。吃穿住行,一切从简。钱权名利,皆为手段。因为我是要死的,最终对我自己真正重要的还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去做对人类有重大价值的事。从心而行,这就对死亡的第二重超越。我用行动把可能性的我变成现实性的我。
当我真正把专注思想,极端利他当作我人生的使命,我就会享受学习写作和为人类服务的实践过程。我就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看书写作和创造价值的工作上,而不去参与各种闲谈聚会等无效的社交,也不去做争名夺利等不创造价值的事情,就好像无欲无求那样活着。因为一切对实现人生目标没有帮助的事,都毫无意义。这种不争无为的生存状态,其实是不争而争,无为而为,自然而然的。是为了实现更大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使命所呈现出的自律,但这种自律并不痛苦,因为我只是在做自己而已。追随自己的内心,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这就是向死而生的真正意义。这就是对死亡的第三重超越,我不再畏惧死亡,开始享受我短暂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置之死地而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