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到连连飞瀑,都需要一步步的,日积月累。
就像古人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少成多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尤其是在经验这一方面,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才会取得成功的辉煌。
其实除了读书、学习,其他事情也离不开量的积累,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卖油翁》故事了。
就像卖油翁中所描述的那样,卖油的老翁可以从铜钱的铜眼中将油注入瓶内,他的这项技能着实让人佩服,但佩服之余,不过是日日积累,熟能生巧罢了。
我们在课本的文章《卖油翁》中的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这句话便是上面的道理了,老翁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他日积月累的辛苦,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唯手熟尔,就是熟能生巧。
但在真正的史料记载中《卖油翁》最后一句却不是“唯手熟尔”,那《卖油翁》最后一句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被教科书删掉?什么原因?
1、《卖油翁》的本来面目
其实《卖油翁》最后一句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这句话的原意是:这与庄子所讲述的庖丁解牛、轮 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将卖油翁这个故事进行改编的是欧阳修,最后一句“唯手熟尔”,是欧阳修对这个故事的自己的理解。
毫无疑问,将《卖油翁》故事进行删减改编,是为了教育世人要做到坚持不懈,日积月累。
2、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庖丁解牛》故事大家都知道,讲梁惠王见到庖丁正在宰*一头牛,庖丁的动作行云流水,梁惠王见到连连称赞,说他的技艺十分高超。
而庖丁则解释说,我之所以这么顺利地解剖牛,是因为我宰牛的时间多达十九年,我对牛的身体结构,骨架血肉走向都十分的了解,所以才能这般游刃有余的宰*牛。
《轮扁斫轮》则是在讲,轮扁对齐桓公说:圣人已经死去了,你所读的圣人留下的书,不过是糟粕罢了。
就像我做车轮子是一个道理,如果只按照前辈流传下来的手艺,轮子和榫木衔接,有可能松,有可能紧,只有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才会做出真正合适的轮子。
这两个故事,前者是在讲述一种养生之道,在了解牛的血肉骨架之后,顺其自然,随其纹理 自然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后者则是在讲要跳出权威,不能单单依靠理论,强调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重要性。
顺应自然和跳出权威,是很典型的老子道家思想。
当然,两个故事都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庄子将这三个故事相提并论,无非也是在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
《卖油翁》自然也是指卖油的老翁之所以可以如此娴熟地将油通过铜钱的钱眼倒入瓶内,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实践真操实练的做出来的结果。
3、为什么会被删减
其实类似删减和改变的现象在现代教材中并不少见,就比如在《口技》这篇文章中,文章只描写了孩童啼哭声、丈夫的呓语、妻子哺乳声、房屋倒塌声,文章删减掉的是夫妻生活之音、上厕所之声。
为什么会删减?因为不必要、因为少儿不宜、因为没有绝对正确的价值观、因为文章冗杂不够精彩……总之,被删减修改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
这无一不体现出教育工作的严谨性。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性质 ,文章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真假参半,我们所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以《卖油翁》这篇文章来说,我们选用的是欧阳修修改过的版本,而不是《庄子》最初的版本,是因为在我们的价值观中,“坚持不懈”、“日积月累”重要性不言而喻,远远超过其本身所表述的“顺应自然”、“跳出权威”。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我们大多只知道这前半句,因为这前半句在鼓励我们不停,努力积攒经验,而这句话的后半句则鲜为人知,因为后半句强调了天赋的重要性是超过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