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傅聪
1958年,傅雷被打成右派,傅聪出走英国。虽说傅聪客居英国,但艰难时世使他更加奋发,他的音乐进入了上升期。傅聪特别偏爱肖邦,但真正能弹出肖邦的意味却着实不易。我们都知道舒曼的那句著名的评价:“肖邦的作品像埋在花丛底下的枪”,准确地形容了肖邦作品的“双重性格”。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作品中不乏诗意、悲哀、深沉;傅聪也是位有诗人气质的音乐家,他常常把古典音乐家和中国古代的诗人相比,将中国诗词和西方古典“混为一谈(弹)”。肖邦的严谨、细致、考究和井然有序,傅聪认为这有点像他的父亲。这一切都为他弹出肖邦韵味的铺陈。他成为肖邦作品最好的演绎者之一。
傅聪与父母在书房(1956年)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傅聪共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与包括梅纽因、巴伦鲍伊姆、郑京和等在内的许许多多国际著名演奏家合作过;录制了约50张唱片;他演奏的足迹遍及五大洲。德国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听完傅聪演奏的肖邦作品后,称他是“真正的肖邦,是华沙时的肖邦,海涅时的肖邦”。傅聪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音乐比赛等世界高端音乐赛事中频频担任评委。
1977年初春的一天,在伦敦的傅聪和他的妻子驱车外出,忽然从汽车的收音机里传出中国中央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乐,他的心颤抖了。伟大的贝多芬的作品,在中国被禁止了十年之后,终于重见天日。他想,也许是时候了,可以回国了。之后,傅雷几乎每年都回国演奏、讲学,主讲肖邦、莫扎特、德彪西等专题,与国内乐团多次合作,把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奉献给乡亲父老。
1982年12月6日傅聪于上海音乐厅,与曹鹏指挥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李严欢 供图
傅聪不喜与传媒打交道,更极少在大庭广众中发表公开讲话,可几十年在琴房练琴的习惯依然如故。每天近11个小时与钢琴“促膝谈心”,而且不允许任何人打扰。到了古稀之年,仍保证6小时的练习。他说,自己天生手硬,从小童子功又没练好,所以一日不练就不行。对此,傅聪还自得其乐,“这是上天给我事业的一种特殊眷顾!”
“我是钢琴的奴隶,更确切地说是音乐的传教士。”直到近年,傅聪依然出现在世界各国的知名音乐厅、大师班,“我还没有退休的计划。”而他所表现出的不同寻常的睿智与境界更令人肃然起敬:“只要我多活一天,就越发现音乐的高深。我觉得,60岁以后才真正懂得音乐!”
文编|秦 岭
美编|潘华佳
节选自《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傅聪与他的非凡家族》,作者马婕
•end•
来源: 上海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