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数次叩访古意浓浓的瑶里,山奇水异,令人俳徊不忍归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独特的古宅民居,更添得山水几分韵味。
沿着徽州古道,一步一步走入瑶里,就像走在历史的风尘里、自然的深邃中。青山上,村道旁,不经意间,一棵古树,一根古藤,一段残壁,一块断垣,一眼水井,都有一个传说,一个典故。古老的瑶里,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教科书,细细品读,会感叹瑶里老祖宗的精明与独到眼光。正逢斜云遮明,余光挥洒下来,铺得眼前一片流金,使景色清晰却又罩上一层朦胧,极是古意。
人浸染在古意中,顿生思古之幽情,陈子昂登临幽州台之感叹: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此时我看到的是几幢恬静的古屋。一个女人坐在门前纳鞋底,春意慵倦,树影婆娑!那动作和神色,安闲得令人心奕。街边上的水井旁,一个山妹子用木擀捶衣,声音贴着井面传得很远。阳光懒懒的,映在墙头上的影子也是懒懒的。哦,原來这就是曾经维系着很多文人墨客情怀和深闺丽人梦境的瑶里明清古街。
迈着轻轻的脚步,踏着年代久远光滑的青石板路,不知不觉就游离了现实,陷入了一种梦境般的空幻之中,仿佛不是走在现代小街上,而是去会会晤那过去的年月与遥远的记忆。恍惚中,仿彿听到历史的车轮在此碾过时发出的幽幽声响,仿佛看到了无边的岁月在此坠落时腾起的漫漫烟尘。
那瑶河边的程家祠堂呢?那祠堂里浓烈而激昂的口号和歌声呢?那殒落的一颗颗驰骋过血与火疆场的赤子之星呢?我伫立着,天地远远阔阔的,云水苍苍茫茫的。
我想,当年的红军游击队,最后一次大约是乘竹排走出去的。竹排从狭窄的水道冲上开阔的江面,乘风而去,两边的山壁一瞬而过一定会令他们的心情激荡飞扬。
记载说,当年从这里出去后牺牲的烈士有400多人。那是1938年。
据说,陈毅元帅当年面对瑶里的青山绿水曾诗兴大发,只是重任在肩,改编军务繁忙,来不及留下诗文墨宝。
据说,唐代诗人白居易,骑着毛驴来到瑶里,因迷醉“崖玉”宛如仙境,用他如椽之笔写下了千古名诗:“相逢何必曾相识,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瑶里的山上、田野、村庄走走停停,不自觉地会对这里的山水自然依恋。而且走得愈深,依恋也就愈深。大自然的和气、雅淡、潇丽、冷趣,渐渐地在心灵中感应,遐思悠悠,那感觉、那情调,更难以言表。耳边顿时响起北宋诗人泛舟河上的名句: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暮色渐浓,彩云已燃尽了夕阳赋予它的绚丽,只剩下一方灰蓝。偶然一只夜鸟飞过,那悠长的叫声,更增添了瑶里的幽远。
走出瑶里,蓦然回首,那笼罩在苍茫中的古镇还是那般妩媚,那般含情脉脉,就如一个历经风雨沧桑的老人,呈现了一种古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