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这才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互文”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名篇佳作,白居易的作品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一般不存在太大的文意理解问题,这首诗也不例外,只是有一处很容易理解错——
主人下马客在船
这句话从字面的角度很容易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来到船上,但紧接着问题来了,主人下了马,客人不需要下马吗?总不至于主人骑马相送而客人却是步行吧?
唉,一推敲,你就会发现这句话用了互文的修辞,应当解释成主人和客人下了马一起来到船上。
文从字顺,既写出了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也合乎情理合乎礼节,没问题。
互文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修辞,“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在翻译理解的时候需要将两句话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意思。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要翻译成将军和壮士经过十年的征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这是上下两句间的互文,可以称之为句间互文。
再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你不能这样理解,要理解成秦汉时候的明月秦汉时候的关,这是句内互文。
《琵琶行》中还有一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可不可以理解成互文呢?如果是,那要理解成主人和客人都忘记了“归”(发?)。
问题就来了,主人送客,“归”应该是主人的动作;客人离开,“发”应该是客人的动作,两个动作各有所属,不能交错,因此,这句话可以不用理解成互文修辞。
但这篇文章最大的互文处当不是某一两句,而是整篇,这就是琵琶女和作者的遭遇。
整首诗明线是琵琶女的遭遇,琵琶女多才多艺,青春靓丽,“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受人追捧,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生活,然而青春易逝,世事无常,“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士农工商,商人在古时的地位是很低的,为人不齿,更何况“商人重利轻别离”,只好日日独守空船,每每回想起少年的繁华往事,免不了“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是琵琶女的遭遇,平心而论,也算不上过度悲惨,昔日繁华,现在嫁给商人,虽受冷落但也肯定衣食无忧,但事情怕就怕遇到同病相怜的人,因为同病,伤痛就会被无限放大。
白居易是被贬之人,此时“左迁九江郡司马”,听了琵琶女的身世陈述,“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于是面对琵琶女,白居易也开始大倒苦水,自叙遭际,“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罗隐说,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白居易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香草美人以配忠贞”,香草美人的传统,明写美人,实写君子,亦真亦幻,互相交织,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我们不用在意二人是否都是“天涯沦落人”,甚至我们不用在意琵琶女是否真的存在,只要明白白居易的那份厚重的伤心无奈就够了。
双线并行,最后双线合并,归为一句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不正是本文最大的互文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