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进入浙江医科大学学习,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出生在浙江龙游的郑树森,在儿时上学的路上,会经过一家中药铺,药铺的院落里经常晒着一些药材,他常常不由自主地在药香的牵引下走进去。
在那间中药铺里,一名老中医一手给病人搭脉,一手用毛笔写方子,在古朴醇香的中药铺里,他目睹了仙风道骨的老中医创造妙手回春的奇迹,也见证了他救死扶伤的伟大。
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悄然在郑树森的心中扎下了根。
父亲支持儿子的鸿鹄之志,也教诲他:“要做有道德的医生”。
进入到浙江医科大学后,郑树森认识了蕙质兰心的李兰娟。
1975年5月1日,志同道合的两人喜结连理。
因条件有限,婚礼仪式简朴至极。新婚燕尔,该是浓情蜜意,但就在结婚当日,郑树森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的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于是和李兰娟星夜兼程回家探望病重的父亲。由于当时没有直达老家龙游的火车,他们就在金华火车站中转过夜。
郑树森与李兰娟
结婚40周年纪念日,这对院士夫妻邀请了亲朋好友吃了一顿饭,回想起新婚第一夜,李兰娟大笑着说:“你们可能想不到,我们的新婚第一夜是怎么过的,我们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这样在火车站度过了新婚第一夜。”
“当时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这记忆犹新的一幕,多年后,不是作为忆苦思甜的参照,而是伉俪情深的佐证。
婚后,两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只争朝夕。
李兰娟的学生曾用“医学狂人”评价这对模范夫妻。
同在一家医院,两人每天八点准时到达医院,深夜一两点钟回家,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从家里到医院的两点一线中。
工作中的李兰娟,图片来源文汇报
在别人眼里根本吃不消的工作节奏和强度,他们却甘之如饴。
“早餐是我们俩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很多话题都是围绕‘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器官移植……’,或者是‘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北京’等展开。”
看似枯燥乏味的专业和日常对话,却成为他们意趣盎然的交流话题。
李银河曾说,在王小波去世之后,她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王小波写给她的一封信,信里说他之所以一下子就爱上了李银河,是因为他觉得她对他有一种“山呼海啸般的响应”。
这种“山呼海啸般的响应”,该是来自心灵的投契和同频共振。
李兰娟是中国著名传染病专家,她曾带领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在1996年创立出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解决了我国肝炎治疗高病死率的难题;
李兰娟院士正在介绍“李氏人工肝”的工作原理。经济日报记者李芃达摄
而郑树森也是我国多器官移植领域的领军性人物,他将先进的技术辐射全国二十余个省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长足发展。
所以,遇到即使采用人工肝技术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救治的重度肝衰竭患者,李兰娟会把病人转给郑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
而郑树森在收治一些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他们先去尝试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毕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